一位正在通過Common App申請大學的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圖源:皮尤研究中心
連續(xù)數(shù)個招生季,全美很多高校接受到有史以來為數(shù)最多的入學申請。由于多數(shù)精英名校學校既無擴大招生規(guī)模的計劃,也沒有理由假設入學率(yield,指實際就讀的人數(shù)與錄取人數(shù)的比例)將降低,因此在錄取人數(shù)保持平穩(wěn)。
所有學校都會錄取比實際名額多的學生,最頂尖的學校也許會錄取比實際名額多出約20%的學生,差一點的學校會錄取多出50%-80%不等的學生,因為即使最好的學校如哈耶普斯麻,被錄取的學生入學率也就是在80%左右,因為一個學生一般會同時申請很多學校,也有可能被多個學校錄取,不過分身乏術最后只能選擇一所學校就讀。
因此再好的學校,也有人錄取了不來讀。對此任何學校都心知肚明,只要入學率在學校預期范圍之內,對當年的招生計劃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不過天有不測風云,萬一入學率比學校預期為低怎么辦?沒有關系,高校早有招生風險預防機制——設立候補名單!其初衷就是預防過多錄取的學生不來入學就讀。如果入學率太低,就讓候補名單中的同學填補空位。換句話說,如果入學率符合或者高于預期,那么這所學校很可能連一個人都不會從WL中錄??!
而對于收到一紙候補通知的申請學生,往往陷入糾結的境地。進入了WL名單雖然不是直接落榜,但是被錄取的機會往往難以捉摸。
那么,從WL名單中被轉正的機會究竟有多大?
答案是:因校而異!
美國申請指導網站 College Kickstart 對歷屆WL錄取情況進行統(tǒng)計,以下是上個招生季(2018年)的138所私立與公立大學的數(shù)據:
從上圖可以看出:
- 平均 11% 接受 WL的學生最終被學校錄取 ;
- 71% 的學校從WL錄取的學生沒有超過10% ;
- 57% 的學校從WL上錄取的學生沒有超過5%;
- 24% 的學校沒有從WL錄取任何學生。
將這些數(shù)據與過去幾年相比,發(fā)現(xiàn)候補轉正率為零的學校比例逐年顯著上升,進一步驗證了 WL的殘酷性。
NACAC 前任主席 Jim Jump 表示,對于許多大學來說,候補名單更像是一個雙保險,幫助學校更精確地達到招生目標。不過現(xiàn)在很多學校早已違背設立WL的初衷,通過把遠遠超出必要的申請人列入候補名單,將其變成了一個另類競爭,這個競爭甚至在某些學校里比正常申請都會激烈,只能用殘酷兩個字形容。
布朗大學去年錄取了2,566人,Waitlist有2,724人,所以即使獲得入學邀請的學生全部表示拒絕,布朗大學僅憑候補名單也足夠組建新生年級。賓夕法尼亞大學去年錄取了3,731人,候補名單里則有3,500人,而據賓大校方透露,近幾年來,該校從Waitlist錄取的學生介于20至175人之間,WL轉正錄取率最高也不到5%。
雖然布朗和賓大WL名單過長,但總算比較厚道地透露了WL總數(shù)和錄取人數(shù)。還有很多學校根本不告訴到底有多少人被候補或錄取,讓備胎名單中的孩子們六神無主,陷入人為的焦慮之中。
因此大家要知道,大學在設立候補名單時只會考慮自己的需求,并不會關心候補學生的想法。例如,如果某個高校發(fā)現(xiàn)入學就讀的新生中來自某個地區(qū)的女生少于預期,那么極有可能候補名單中被轉正只有該地區(qū)的女生。其他候補者只能徒呼奈何。
由于錄取學生最晚可以等到5月1日通知學校是否報到就讀并支付押金,因此 WL是否轉正的結果一般都要等到在此之后才會陸續(xù)發(fā)布,最晚可能遲至7月才會得知最終招生決定。
一般而言,排名越高的學校候補名單的轉正概率越低。當然這同樣因校而異!最后附上College Kickstart上一個招生季各大學Waitlist的相關數(shù)據統(tǒng)計供參考。值得提醒的是,候補轉正概率取決于學校錄取人數(shù)(錄取多寡則基于預期入學率)和候補學生接受WL的比例,因此每一年的波動都比較大,造成去年數(shù)據對于今年的候補轉正率的參考價值比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