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豬巷”到“襯裙巷”
知道這個熱鬧非凡的周日集市的名字,是10月8日那天在每天上下學(xué)必經(jīng)之地發(fā)現(xiàn)的一塊約2米高的方向指示牌,上面寫著“Petticoat Lane Market”(襯裙巷集市)。
出于由來已久的好奇心,我決定走進集市去探訪幾百年來這個巷子中所經(jīng)歷過的故事。“市場調(diào)研”便從路口的第一個攤鋪開始。
攤主叫John,賣的是皮革錢包,8鎊一個,價格上標(biāo)注“半價銷售”。John說,同樣的錢包如果在店鋪里,價格便是十幾鎊。
別看集市中的小商品可以用“廉價”來形容,可是對于愛淘寶的顧客和游人來說,能夠遇到“價廉物美”的東西想必絕對能夠為周末的收獲增色不少。
樂呵呵的John說,集市約有1200個攤位,而他這第一個攤子,剛進集市的人們通常只是拿起東西來摸摸看看,不會立刻就買,因為人們都會想前面有更好的,買的多的是逛完集市做過比較返程的客人。
他告訴我,這條巷子之所以叫Petticoat Lane(襯裙巷),是源于一直流傳著的一個笑話:以前這條街上全是二手服裝店的時候,有人會在街的這一頭偷別人的襯裙,然后某一天那個人會發(fā)現(xiàn)他買回家的襯裙正是原先自己的那一條……
這塊標(biāo)牌不僅是地標(biāo),更意味著Petticoat Lane Market已經(jīng)成為倫敦的百年景點,對游人免費開放
后來,閱讀到一些相關(guān)的歷史資料發(fā)現(xiàn),這條巷子在600年前還有個特別的名字,叫做“豬巷”(“Hogs Lane”)。原因是,15世紀都鐸時代的這條街,兩旁沒有圍墻,都是灌木叢和榆樹,面包師傅們把自己的豬放養(yǎng)在巷子里,所以就有了“Hogs Lane”的說法。
到了16世紀末,房屋旁都建起了圍墻,街道看起來不再有鄉(xiāng)村感覺。1608年,這條巷子開始變成商業(yè)區(qū)域,人們在這里操辦舊貨市場和二手服裝店,名字也便改成了“Petticoat Lane”,就是攤主John所說的,那個可能買回的“襯裙”是自己被偷的那條的地方。
當(dāng)時西班牙代表就住在巷子里,由此也引來了許多西班牙人的落戶,那是在英格蘭君主詹姆斯一世統(tǒng)治期間(1603-1625年) ;而1665年的“倫敦大瘟疫”的嚴重影響,超過10萬人受到感染后死亡,整個倫敦失去了五分之一的人口。
直到17世紀后期,逃離迫害的 法國新教徒中的胡格諾派定居在這個區(qū)域,開始組織工人進行服裝、染印。
18世紀中期,被居民和紡織工人擴寬了的“襯裙巷”成為了英國服裝生產(chǎn)的中心,1830年代被標(biāo)以“Middlesex Street”。1936年議會的法案正式命名其為“Petticoat Lane Market”,直到2013年10月8日,在街頭為其樹立景點標(biāo)示牌。
現(xiàn)在的每個周日,“襯裙巷”的集市仍在活躍著,買賣各種小商品,家居用品,以及皮革服飾,兩個半世紀多的市場活動已經(jīng)使它成為整個英國留存的最為古老的集市之一,儼然一個歷史的“現(xiàn)在進行時”。
“襯裙巷”的第一個攤主說笑道:以前這條巷子里,有人會發(fā)現(xiàn)自己買到手的襯裙,正是以前被偷的那一條
平凡中的真性情
集市中的商人們,周日出攤,平日里大多忙有別的店鋪或工作,我問他們平常和周日哪個賺得多,大多數(shù)攤主都回答,長期看下來沒有太大差別,可是,他們?nèi)匀粌A向于來這里,因為跟獨門獨戶的店鋪比起來,這里人流量更大、更開闊、更有趣。
行走在這條街上的,并不都是慕名而來的游人和過客,雖然眾多商品都是打著“跳樓價”的旗號,購物者也多為中低收入人群,但也不乏一些“藍領(lǐng)”,“金領(lǐng)”來到固定攤主那里去淘貨。
一位一次采購一包首飾的中年時尚女士見我是中國人,告訴我,她受中國Soho公司邀請,下個月去中國談一個合作項目,作為IT業(yè)的銷售經(jīng)理,月薪在4000鎊以上,但她還是會來這個她從小就常來的市場買東西。
那一刻,可以看得出,她對于這一“兒時樂園”的依戀。
還有一位大約中老年的玩具攤主,也是倫敦本地人,從1978年駐扎到“襯裙巷”以來,就一直沒有換過別的工作,因為他小時候便喜歡毛茸茸的小熊玩具,所以他就以賣絨毛小熊玩具為生,他說這是他最愛的職業(yè)。
跟隨著人群往前走,近在咫尺處,一個賣CD的黑人小伙子看見一大群人過來了,便跟著他的攤兒中,用落地音響放起的一首拉丁歌曲一起唱,一起扭,吸引人群的注意;細聽一下,他吼的是“hips don’t lie”,搖滾版的……經(jīng)過的路人都被逗樂。
走在我前邊的一個金發(fā)的中年男子即興掏出硬幣,做出要投給他的姿勢,當(dāng)他真要領(lǐng)取時,那個人的手就停留在空中,身體也保持不動,表演著類似于街頭的“行為藝術(shù)”,于是他準(zhǔn)備接錢的手也配合僵持著,延續(xù)有數(shù)十秒,又引來一陣捧腹大笑。
談笑之中,若以為開心和成就只能出現(xiàn)在奢侈品的商場和名牌的標(biāo)榜里,抱歉地說,這真是對人生最大的誤解。開朗的人們行走在平凡的街道和平價的市場,充盈著快樂和欣喜,無論貧富差距,不管來自何方,誰也不能否認,這也是富足人生……
文化傳承和“市場經(jīng)濟”
如果要尋找歷史的足跡,那么,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一個已經(jīng)傳有三代的攤位。年輕的Cowen平日里有自己的房地產(chǎn)產(chǎn)業(yè),但是,每逢周日,就“子承父業(yè)”來幫父親來打理攤位。
Cowen說,祖父少年時就租下了這個攤點,從事服裝生意,現(xiàn)在的他為游人提供印有“我愛倫敦”字樣的紀念品T-恤;百年前便租下的攤位,百年后同樣的地點,在這里他們父子二人經(jīng)營的不僅是份家族事業(yè),而且更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情結(jié)。
令人驚異的是,沒有“城管”的集市里,交錯的街巷,1200個攤位,秩序井井有條。后經(jīng)了解,英國的集市都要根據(jù)需求來規(guī)定固定好集市的攤位數(shù)量,攤主收攤之后必須清理各自的攤位,并且都必須辦理衛(wèi)生安全許可證和保險,要按年限審核。
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知法守法的攤主們在“規(guī)矩”中維護了集市幾百年來的“千里方圓”。
人們以為倫敦金融城,最美麗的風(fēng)景在英格蘭央行,在證券交易所,在Gherkin“小黃瓜”大樓,其實在街巷之間,也有著未曾被領(lǐng)略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