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受媒體訪問談到中美教育最大的差異何在,我以北京大學招生辦主任秦春華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里面的一段話作為回答。“因為中美兩國在歷史傳統(tǒng)、文化背景和社會制度等各方面各有不同,所以中美兩國在教育觀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從教育目的看:
秦春華說:“中國的教育的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視對學生政治意識的塑造和專業(yè)技術的訓練。”我想,在中國的教育目的和社會環(huán)境之下,一個孩子的成長是以家族的利益、黨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為前提,孩子的一切發(fā)展,都以這些目的為主軸。
而美國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或優(yōu)秀的社會公民,是一種公民教育。所以美國的教育主要是幫助個人的發(fā)展。只要不危害國家安全,美國的教育環(huán)境支持每一個個體自由自在地依照自己的資質、興趣和特長,發(fā)展自己。美國也因此而提供多樣化的教育環(huán)境。
從教育方法看:
中國重視專業(yè)技術的訓練,也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吸收。課堂上總是老師“講”而學生“聽”,中國學生讀、寫、算、記基本功的訓練是非常扎實的。中國以“背誦”、“默寫”和“記憶”來訓練孩子,更以題海戰(zhàn)術來加深孩子的記憶。受到中國教育目的的影響,在中國“服從的訓練”可能比“思維的訓練”更重要。
美國的小學的教學配合美國心理學家對孩子發(fā)展的指導,一方面讓孩子基本技巧純熟化,另一方面教導孩子直接去做。所以一般老師給學生的只是最基本的知識,然后以做project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動手找答案。同時在小學四年級之前,都是以寓教于樂的形式教學,因為他們認為在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玩。
美國初中、高中以及大學的訓練方式,除了教導知識之外,更加上了大量的討論。越到高年級,討論的比例越高,范偉也越廣。課堂的教導不再是老師“講”,而學生“聽”,而是以討論來訓練學生批判性的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其創(chuàng)造性,以及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美國的科學實驗,自然探索,以及很多課外項目,如Robotics,都是培育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
中國新移民在美國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美國的教育?
所以當新的移民到了美國,如何能夠減少文化上的差異,快速的融入美國社會,并幫助孩子也能盡快的融入學校生活呢?
1,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
正如上面所說,美國注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美國教育的強項。所以當一個孩子轉到美國的學校就讀,他要能習慣老師不是永遠教你怎么做,而是要你去想你該怎么做;老師不是永遠給你答案,而是要你自己找到答案。這對于習慣老師的答案是唯一答案的中國學生,會是比較困難的轉換。
2,建立起孩子的規(guī)范
美國是一個思想自由而行為規(guī)范很守秩序的地方,學校的規(guī)范和中國的規(guī)范不太一樣。在中國的學校里,可能老師說了算,即使犯了規(guī),老師通融一下,結果也沒什么大不了。但是美國大部分學校規(guī)矩很嚴格,觸犯校規(guī)可能導致很嚴重的后果。所以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了解美國學校的規(guī)矩和標準,讓孩子能夠很平順的適應美國學校的生活。
3,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相對來講,大多數的美國孩子是比中國孩子獨立些的,這是和美國父母從小的訓練有關。中國孩子和家族的關系很緊密,有些父母過分干涉自己孩子的事情,一路陪著孩子成長,陪著孩子讀書,找資料,卻忘記了以孩子的年齡,這些事本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承擔后果。到了美國,如果過分依賴,在學習上,在社會里會十分辛苦。父母可以學習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在安全的狀況下,學習自己摸索,自己經驗,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性。
4,建立起孩子的公民意識
在中國的課程里,只有政治思想的課程,卻沒有公民教育的課程。但是公民教育是美國小學開始重要的課程之一。學校會帶學生認識自己的環(huán)境,了解自己的行為對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建立起回饋社區(qū)的意識。因此美國孩子從小對于保護環(huán)境,不要侵犯別人利益,回饋社會有比較深的意識。并從小建立起“給”的觀念。這個部分我各人覺得是中國人比較欠缺的,所以建議新移民的家庭對于這個部分尤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