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個學年安排有三個學期,這種安排使得每個學期的長度相對較短,而老師們大都不會把一個學期的時間全部用來講課,通常最后留出兩至三周完全不排課,專供同學們寫論文。
這樣掐頭去尾,課時變得只有短短十周,而大概從第四周開始,老師便會在課上要求大家開始尋找自己這門課的期末論文題目了!額滴神啊,此消息一經(jīng)發(fā)布,我和我的小伙伴兒們都驚呆了!
但是,到底如何寫論文呢?
我本來抱著很高的期望,期望老師能詳細指導我們的論文題目,或者干脆布置幾個具體題目讓大家搜集資料去寫,然而事實沒有那么容易。
很多老師的做法就是推薦一張長長的書單,大體分為幾個不同的研究方向,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方向去借書,獨立閱讀,并在閱讀中逐漸尋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一個具體話題,然后深入思考,最終形成各自的論文。
學院圖書館
為了表現(xiàn)老師對我們的關心,所有教授都特意提出,可以和她來商量論文選題,不論是郵件形式還是當面討論形式都可以。
可是如此籠統(tǒng)的方法論般的指導讓我開始心塞,拿著書單,我甚至都不知道該去圖書館借哪本才好。
在國內(nèi)學習了這么久,許多同學最沒有學會的就是了解自己到底對什么感興趣,高考報志愿的時候大多看哪個專業(yè)就業(yè)前景好就排在第一志愿,卻很少想過自己對這個專業(yè)到底感不感興趣;大二的時候看見大家都在輔修,自己也隨意挑了一個看著名目還比較親切的“社會學”“法學”去參加輔修考試,其實在輔修前,對這個領域的基本原理都未曾涉及,更無法確定是根據(jù)自身學術興趣而去選擇第二專業(yè);到了大四,發(fā)現(xiàn)本科畢業(yè)找工作很難,而出國似乎是個好出路,于是急急忙忙申請出國,誰能說清這之中有幾分是跟風,有幾分又是自己真正想清楚的呢?
我也多多少少逃不開這個魔咒。拿著書單,除了百感交集,更多的感受是無從下手,才發(fā)現(xiàn)原來沒有題目卻是最大的題目,我要第一次為自己喜歡的東西進行選擇了。
于是,我奔向圖書館,三下五除二借來不少老師提到的推薦書目,當然很多熱門的書籍早已被借走。還感覺不是很過癮,我又找了一些自己認為還不錯的書,雖然不屬于老師推薦,但光看書名還是對我有足夠吸引力,以及出版社很權(quán)威的,統(tǒng)統(tǒng)借回來——反正愛大的碩士生一次能借40本書呢。
回來,回來就開始漫長的閱讀了。
真的開始閱讀了。
在閱讀之中,我很想補充兩句,外國的學術和中國的學術很不一樣。在國內(nèi)本科的時候,我總是傾向于選定一個題目,然后就像有了靶心,圍繞這個題目再去中國知網(wǎng)里搜尋相關的論文,每篇論文必定中靶,但凡關系稍疏遠一點就扔到一邊,然后出來一篇高效而集中的論文。
然而在英國卻恰恰相反,我先需要在浩如煙海的書籍里大量閱讀,沒有任何目標,也沒有任何功利色彩,單純享受書籍的知識和能量,然后讀到某一句非常有感受后,記下筆記,漸漸地,漸漸地尋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然后再把自己曾經(jīng)讀過的書目,寫下的讀書筆記,整合成一篇自己的文章。這個過程就如同手里有一把沙,慢慢揮灑,最終過濾出自己最想要的那一顆。
我并沒有說孰優(yōu)孰劣,而我只是想說,后者讓我在讀書的時候更能沉浸其中,更能拋開功利的目的而或多或少享受一點知識本身的快樂,而且在尋找到選題之后,我發(fā)現(xiàn),其實我是有傾向的,我不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我有自己的取舍,有自己的決斷力。這為我以后的研究方向,也許都在悄然做著鋪墊——我想這至少是個正確的順序。
第一學期,四門課程,四篇論文,都需要自己閱讀和定選題,我強烈地預感到人生好艱難……哈,不妨拂面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