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劍橋,是怎樣一番體驗?相信每個都想知道,下面是一個小伙伴在劍橋的學習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2010年12月1日我有幸隨海淀區(qū)教科所赴英國劍橋教育集團學習,在這近一個月的學習期間,我不僅做了詳細的學習筆記,還隨手把平時的生活和感受作了比較簡單的紀錄,希望能通過這些零散的文字給教育同仁一些啟示。
盤點學習之外的思考
在我們的培訓結束準備啟程回國的時候,英國歷史上罕見的大雪“留下”了我們,所有航班取消了,英國最大的希斯羅機場“癱瘓”了。這時候的窗外白茫茫一片,我們留在酒店大把大把的時間用于“等待”飛機能夠起飛。等也不能干等呀,索性整理學習筆記,盤點我學習之外的思考吧。
“教堂一瞥”
在劍橋大學自由活動的那個周六,我們幾個人一起大著膽子走進了位于劍橋大學中部的天主教牧區(qū)教堂,這是十九世紀歌德式復興建筑的教堂。這個教堂的布局和裝飾與在其他國家見過的歌德式的教堂相同。儀式在10點進行,我們就在后排的座位上坐下等著感受一下這里的“禮拜”。
他們進行的內容我不明白,但是每位進來的人的行為確實讓我感嘆:陸陸續(xù)續(xù)走進來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是先在通道上站好向儀式臺微微下蹲一下,然后才找座位,脫下身上的棉衣,靜靜地等待著。整個大廳里很安靜,很有序。我想這可能就是信仰的力量吧,大家都這么自律。實際上也是“教育”的作用。
“地鐵閱讀”
地鐵是英國倫敦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很多人的出行方式就是地鐵。票務也很方便,一天購買一次,這一天坐多少次都有效。我們也學會了乘坐地鐵的方法,方便時就坐著地鐵進城逛一逛。
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地鐵上的乘客大多數(shù)都是人手一張報紙或一本書,而且還是那種厚的超過十厘米的書,聊天的少,睡覺的更是沒見到,讀書的看報的卻是處處可見。而且是兩個熟人或著是戀人,也是這樣,上車從包里拿出一本書,坐著或是站著很專注地看著,到了自己下車的那一站,才合上書放進書包,兩個人手拉著手走了。
這真的是一個習慣問題,這里的人們很會利用時間,關鍵是他們從小就養(yǎng)成了利用一切時間讀書的好習慣。我們的教育有這樣的貢獻嗎?如果在北京的地鐵或其它的什么場合,隨意打開幾位行人的包,里面能有幾本書幾份報呢?我們的教育要關注這樣的習慣培養(yǎng)呀!
“精致安靜的人和物”
英式午餐讓我歡喜讓我憂,喝著加了冰的涼水,我被窗外的雪景來往的車輛、行人、樹木、建筑深深吸引。初到英國的好奇和新鮮始終讓我特別留意周邊的事物。
幾天的生活之后我用兩個詞來形容我感覺的劍橋大學(很不全面)。
精致和安靜
精致
人:女人優(yōu)雅面帶微笑,男人有款有型表情謙和。
物:小、精、簡。小,體積、面積、房間、家具、用品、街道……;精,內容豐富,充滿了經驗,很經典、很受用。房間雖小生活用品擺放齊全;簡,形式簡單,儀式簡化,場面小,言語少。
安靜
聲音 說話聲低、街上的行人匆匆忙忙但沒有吵吵嚷嚷,夸張一點說就好像雪花落地也能聽到一樣。
“低碳生活”
來到英國十天了,我都沒有上網與朋友們聯(lián)系過,關鍵是上網太難了,太麻煩了。我寫的這幾句話肯定會讓人誤解:你怎么這么笨呀?不是我笨,而是通過這件事我又對英國人的生活價值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需要網絡服務還是可以提供的,但是必須要申請、要交費方能入網接受服務。
不像我們的國家,拿著個小型筆記本,無論走到哪都會很容易享受網絡服務。英國比我們要先現(xiàn)代一些吧,為什么上網還這樣不“現(xiàn)代”呢?觀察了一些日子,我明白了這才是低碳生活呀。不僅是網絡,酒店的電視機還是老式的,小尺碼的;沒有客人的房間里的電源插頭肯定是與插座分開的;餐館里看不到一次性的用品;超市里所有袋子都收費,人們都自帶購物袋等等。不像我們做什么都大手大腳的,浪費很嚴重呀。
近一個月的學習,感受很豐富:尊重教育則國家發(fā)展,尊重個性則人才發(fā)展,尊重教師則學校發(fā)展,尊重學生則民族發(fā)展。我是基礎教育工作者,博采眾長為學校的發(fā)展開拓思路,取長補短為學生的發(fā)展夯實基石,走出去學習開闊眼界,帶回來反思啟發(fā)思路,融合多方經驗汲取營養(yǎng),最終要落實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教工的幸福人生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