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拍的“中國式教學”,是紀錄片還是真人秀?

閱讀:13062 來源:轉載
分享: 
其實這次英國BBC拍攝的紀錄片有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幾位老師也批評這次的BBC的紀錄片不夠真實。

英國廣播公司于8月4日開播的一部“紀錄片”引來廣泛熱議,這部名為《我們的孩子夠強嗎?》(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的“紀錄片”邀請5名中國中學老師到英國漢普郡一所頂級中學,對該校的學生進行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

這部“紀錄片”不僅激發(fā)起中英兩國人民對中英教育的熱烈討論,也讓小部分熱愛紀錄片的人有點兒糾結,它到底是一部紀錄片還是一個真人秀節(jié)目?

5名中國中學老師正準備開始為期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

還有一部片子,和該片長得很像,那就是武漢電視臺制片人陳為軍拍攝的紀錄片《請投我一票》?!墩埻段乙黄薄访鎸Φ氖呛蔽錆h市常青第一小學的一個班級,小學生們嘗試“美國民主制”班長競選,3個候選人表演、辯論、拉票,由學生投票。競選中,有互相挑毛病的辯論,有輿論造勢,也有詆毀,還有“賄選”。該片未能在中國大陸上映,陳為軍也因拍攝時“過度介入”遭到詬病。

和《我們的孩子夠強嗎?》一樣,《請投我一票》在開拍前也與拍攝對象簽了協(xié)議,片子問世后,有家長覺得孩子因在鏡頭前的表現(xiàn)被非議而自覺孩子內心遭到了傷害。

同樣的,《我們的孩子夠強嗎?》播出后,幾位中國老師的表現(xiàn)也遭受了非議。記者發(fā)現(xiàn),在《請投我一票》“發(fā)行公司”也是BBC??磥恚瑢τ诖祟愡x題,BBC一直有著敏銳的目光和極大的熱情。

8月6日,澎湃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呂新雨、紀錄片導演杜海濱、紀錄片策展人王磊。對于究竟什么樣的紀實作品才能稱為是紀錄片,他們也給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數(shù)學老師正在巡視教室。

先來啰嗦一下“紀錄片”這個詞是怎么來的。首次在英語世界使用“紀錄片”一詞的是約翰·格里爾遜。1962年約翰把他的老師羅伯特·弗拉哈迪的那種不同于攝影棚制作出來的影片叫做“紀錄片”(documentary)。

簡單地說,格里爾遜當時的紀錄片模式就是:“畫面+解說+音樂”,1929年的紀錄片《漂網漁船》令他一舉成名,被后人稱為紀錄片之父。

所以,《火車來了》、《工廠大門》這些我們熟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電影也被定義為世界上最早的紀錄片,如果按照當時的簡單模式,不僅《我們的孩子夠強嗎?》一定是紀錄片,包括以前在國內電視上廣為流行的“電視散文”也可以叫做“紀錄片”。

首次在英語世界使用“紀錄片”一詞的是約翰·格里爾遜。

發(fā)展到現(xiàn)在,還有一種主流的說法是,把所有非劇情類的電視電影叫做非虛構類。在非虛構類別底下,有真人秀、紀錄片,也有談話類節(jié)目、新聞節(jié)目等等。

但隨著電視節(jié)目制作要求水準越來越高,類型界限也逐漸模糊,一方面,觀眾的視聽體驗越來越刺激;但另一方面,扎堆抄襲日益嚴重,也讓期待更細分、更類型化的市場變得越來越不純粹。

“紀錄片本身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能夠獨立成為作品的、稱其為片的,就應該叫做紀錄片。”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呂新雨說。

顯然紀錄片導演杜海濱對此不能夠完全同意,他認為紀錄片之所以不同于紀實類電視節(jié)目,首先應該是“不以營利為目的”,“如果它播出平臺是電視,制作初期也是為了電視觀眾服務,那它就是一個電視節(jié)目或欄目。”

呂新雨認為《我們的孩子夠強嗎?》“不完全等同于真人秀”。

她說,作為中英教育的實驗,它本身并不是一個娛樂性的節(jié)目,不具備真人秀的類型化,只是借鑒了真人秀的形式,在所有的空間里都布置了攝像機。它是一個所有人同意參與的紀錄片,確實和我們以往理解的紀錄片有差異。

標簽: 社會學院 教育水平 51offer編輯: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