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mdash;—BBC二臺這一紀錄片首播引發(fā)關注的同時,爭議聲近來甚囂塵上。而其第二集于北京時間今天凌晨4點播出。中國老師繼續(xù)與英國學生“斗智斗勇”。
最新一集的紀錄片中,英國學生的行為越來越“囂張”,中國老師則依舊艱難維持著秩序。博航特的校領導們決定介入,“此刻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個中式學校辦不下去。”校長說。
這一旨在探究中國式教育的研究項目由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和BBC合作。不過,BBC的這個節(jié)目卻讓人“非常失望”。
今晨,英國全國校長協(xié)會中學教育委員會秘書長羅博·坎貝爾接受法晚記者采訪時表示,該紀錄片沒有將中國教育的主要特點和其可能帶給英國教育改變的可能性表達出來,這也是它的一個硬傷。
權威解讀
BBC紀錄片有硬傷 并未展現(xiàn)中國教育特點
法晚:BBC這一節(jié)目在中國引發(fā)熱議,不少人認為BBC是在刻意炒作,對此你怎么看?
坎貝爾:就紀錄片本身來說,想要博得觀眾的心,看點就在于這中國、英國這兩個風格迥異的教育體系因矛盾所激起的火花。但紀錄片本身過度地渲染了學生的各種行為,以及他們對于中國式教育的不解以及抗拒,夸大了師生沖突、大肆宣傳以及比較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優(yōu)缺點。
其實,進行這個實驗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它沒有將中國教育的主要特點和其可能帶給英國教育的改變的可能性表達出來,這也是該紀錄片的一個硬傷。
法晚:中英教育反差真的如此之大?
坎貝爾:在片中,該校的學生被描繪成對中國教育十分困惑甚至于“不屑一顧”的狀況,這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大部分英國學生的特性。一方面,可能是BBC一方過于渲染了其賣點。另一方面,也和制片方將實驗對象選擇在公立高中很有關系。
其實在英國,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的管理制度以及學生的質(zhì)量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很多公立高中的管理就相對比較松。而在很多的私立高中里,特別是頂級的私立高中,其管理制度相較于中國式的教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法晚:節(jié)目中學生表現(xiàn)是“特例”?
坎貝爾:想要進入頂級私立高中需要通過長期的考核。這樣的考核深入于學生從小的成績、品德、甚至是家庭背景之中,所以普通學生要想進入這樣的高中是不容易的。進入這樣的學校,學校對他們的管理也是非常苛刻的,而具有良好品德、家庭教育背景的學生們也非常刻苦學習。
而這些學生也是進入英國或者世界頂級大學的主要力量。如果制片方將試驗地址選在一所良好的私立學校,那么觀眾所看到的一切也將會大大不同。
法晚:為何中國式教育在英“水土不服”?
坎貝爾:BBC這一檔節(jié)目似乎有炒作的意味,但是對于博航特中學以及整個英國的教育界來說,關于中國教育和英國教育的孰是孰非的討論對整個英國的教育問題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其實,英國的教育部門對于中國的教育制度非常感興趣,也想從中吸收一部分好的經(jīng)驗。但是很多時候就像是紀錄片中所反映的,中國式教育在英國發(fā)生“水土不服”的情況。
顯而易見的是,英國教育體系希望他們的學生養(yǎng)成自主的學習、探索、思考的能力,并且不斷發(fā)展其他方面的技能,這也是英國教育體系主要的核心內(nèi)容。但是在中國式教育當中,目前看來這并不是占主要的部分。如果把一切知識、理念、管理模式強加于此前受英國教育的英國學生,那他們很可能會產(chǎn)生很大的抗拒心理。
法晚:您對中國式教育的理解是什么?
坎貝爾:穿校服,做早操以及折紙,這能讓學生更好地聽從老師的話,這樣的話,許多原本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在老師和學校的管理、教導下學習到很多東西。
我對中國教育也有一定的了解,中國各個學校的教育水平并不會像英國那樣差距如此之大,中國學生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很高。中國教育機構有著一條完整且強大的教育體系,它能讓中國學生的受教育程度變得更加平等,也讓學生能夠良好地跟著老師的腳步去學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