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歐洲教育傳統(tǒng)的文理學院,是美國高等教育領域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種“小而美”的學校專注于本科教育,意在通過提供內容廣泛的課程使學生獲得廣博知識,成為有教養(yǎng)有文化的高素質人才,而非從事某項具體工作的人。它的畢業(yè)生大多熱衷于談論“詩與遠方”,而羞于談錢……

2015年3月,位于弗吉尼亞州的斯威特布萊爾學院,一名學生正在進行學校傳統(tǒng)的騎馬練習。在美國,文理學院被視為培養(yǎng)貴族的地方。
培養(yǎng)貴族的“活化石”
“在我們學校,學生可以學到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我們不向他們提供研究生學位,只是提供本科學位。”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副校長吉姆·博克(Jim Bock)向英國《衛(wèi)報》表示。
位于賓夕法尼亞州費城郊區(qū)的斯沃斯莫爾學院是美國一所私立的文理學院(liberal art college),成立于1864年。在美國,文理學院被稱為“美國大學的活化石”,它起源于歐洲的教育傳統(tǒng),曾是美國高等教育的核心,直到19世紀末之后,其核心地位才逐漸被大學取代。
如同博克指出的那樣,在美國最為知名的促進教育的基金卡內基教育促進基金會(CFAT)的定義中,專注于本科教育是文理學院的一大特色。根據(jù)CFAT的統(tǒng)計,美國共有文理學院287所,其中絕大多數(shù)學院只招收全日制傳統(tǒng)學生(即年齡在18-22歲的年輕人),向他們提供本科教育。僅有29所學院是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并存。
文理學院的精髓是“自由教育”,即強調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傳授單一學科的知識或職業(yè)技能,而在于通過提供內容廣泛的課程,使學生獲得廣博知識。通俗地說,這類學校培養(yǎng)的是有教養(yǎng)有文化的高素質人才,而非從事某項具體工作的人。文理學院也因此被視為培養(yǎng)貴族的殿堂。
這種教育理念也反映在學科設置上。根據(jù)英國“世界學生在線”網(wǎng)站的報道,文理學院的專業(yè)通常為文學、歷史、天文、藝術史、物理、哲學、拉丁語、希臘語、公共政策、宗教、心理學等。
要培養(yǎng)志趣高雅的精英人才,就須注重各方面細節(jié),校址的選擇也有講究。許多文理學院建在風景秀麗的小鎮(zhèn)上。這是因為這些學校的創(chuàng)辦者認為,學生的學術成就與其生活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靜謐的小鎮(zhèn)能讓學生戒除浮躁,安心向學。
班級與學校規(guī)模小型化
19歲的安東尼·帕迪拉(Anthony Padilla)去年進入斯沃斯莫爾學院,攻讀環(huán)境研究專業(yè)。學校后面有一處林地,既是帕迪拉和同學們休閑的好去處,也是他們開展課外研究的地方——根據(jù)斯沃斯莫爾學院網(wǎng)站的報道,這處名為“Crum Woods”的林地,是學院12個專業(yè)35門課 程的校外“教學基地”。
帕迪拉表示,在Crum Woods上課時,他通常和其他13名同學一起,先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或在林間尋找某一門類的植物,或者查看這里的植被特征,或者研究土壤的相關情況……然后再聚在一起,逐個介紹自己的發(fā)現(xiàn),談論自己的觀點。老師則會對學生的發(fā)言予以評判和總結。總之,人人都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與老師和同學們充分地進行溝通和交流。
上述內容透露出這樣一條信息:文理學院的班級呈小型化。根據(jù)CFAT的統(tǒng)計,美國的文理學院中,人數(shù)在50人及以上的班級非常少,許多一流文理學院20人以下班級的比例,一般在70%以上。如:布林茅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為78%,波莫那學院 (PomonaCollege)為77% ,斯沃斯莫爾學院為75%。
與班級小型化相一致的是學校規(guī)模。CFAT稱,近300所文理學院的平均學生人數(shù)為1800人。兩千人以上的只有50多所。比之大學的動輒上萬人,可謂“袖珍”。
不過從教學水平上來說,頂尖文理學院與哈佛、耶魯?shù)戎髮W難分伯仲。之所以這樣,與文理學院的班級小型化及較低的學生—教師比不無關系——絕大多數(shù)文理學院的學生—教師比低于12比1,甚至低于10比1,如斯沃斯莫爾學院僅為8比1。
班級規(guī)模小,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在有些文理學院,學生幾乎每節(jié)課都會做演講),對于問題的討論也會更加透徹。學生和教師比越小,教師便越能夠在課堂內外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通常來說,文理學院的錄取率較低,而學費較高。以斯沃斯莫爾學院為例,副校長博克向《衛(wèi)報》透露,當前學校年人均學費為4.4萬美元(約合 人民幣28.5萬元)。不過他解釋說,約有50%的學生可拿到補助金,平均每人每年為3.8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1萬元)。
“學費是比較高,但物有所值。現(xiàn)在我們絕大部分學生住在學校里,并在學校進餐。較低的學生和教師比讓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與老師交流,并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博克說道。
文理學院不但為學生提供食宿,還對他們的道德發(fā)展和日常生活進行管理。一些學院便為學生指定兩名導師,即學術導師和住宿導師,各自分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兩方面事務。學生可就自己關心的學習或生活問題向導師請教。
文理學院畢業(yè)生“薪情”不佳
美國的文理學院在設置課程時特別注重基礎學科的全面發(fā)展,但若是想當然地認為基礎學科比較容易“混”,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在文理學院求學并不輕松。
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是一所位于馬薩諸塞州北安普敦的私立女子文理學院。據(jù)在該校讀書的蕾妮(Rainie)介紹,學校里一節(jié)普通的工程課,單次的作業(yè)量可達滿滿12頁A4紙。老師要求的解題過程也十分詳細,有時僅一道題就可寫滿一張A4紙。
在斯沃斯莫爾學院攻讀拉丁語的大三學生格蕾斯·賴利(Grace Reilly)在接受學院的《鳳凰報》采訪時坦承,她沒想到學習生活如此緊張,入學將近兩年后,她才開始適應這種節(jié)奏。
“有一次,老師給我們開出書單,包括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塔西佗的《歷史》等,要求我們半個月讀完,而且是細讀,最好能記住其中的某些章節(jié),否則考試會掛科。”格蕾斯·賴利說。
而在蕾妮看來,即便學業(yè)繁重,文理學院仍舊是一個充滿理想化情懷的地方。蕾妮說:“無論何時,總能在校園各個角落見到抱著厚厚一摞閱讀資料的同學。”
對于蕾妮所說的情況,在費城一所著名文理學院讀書的埃森(Ethan)想必感同身受。埃森來自中國蘇州的一個工薪家庭,當初獲得錄取通知書時,他夢想著4年之后學有所成,找到一份高收入工作,成為人生的贏家。
然而進入這所學校后,埃森發(fā)現(xiàn),不論家里有錢沒錢,同學們基本上沒有找工作的意識。若跟同學們談起自己的賺錢理想,就會有詫異的目光射來:這難道就是你的人生理想?
那么,這些不屑于談錢的文理學院畢業(yè)生的理想是什么呢?借用衛(wèi)斯理大學“帕特里切利社會公益創(chuàng)業(yè)中心”主任米凱拉·金斯利 (Makaela Kingsley)的話說就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造福社會”。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很多文理學院畢業(yè)生投身于公益事業(yè)。博克向《衛(wèi)報》透露,斯沃斯莫爾學院有超過六成畢業(yè)生目前從事志愿者工作。
因為“書卷氣”太重,文理學院的畢業(yè)生會給人一種眼高手低的感覺,從而不太受雇主待見。《福布斯》雜志稱,在一份針對3000人的求職調查中,64%的雇主愿意考慮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只有不到2%的雇主會“積極地”考慮招聘文理學院畢業(yè)生。
當然,這不等于文理學院的畢業(yè)生更難找工作。實際上,由于在學校里進行了大量溝通能力、演講能力等方面的鍛煉,文理學院畢業(yè)生在向雇主展示與推銷自己時更有技巧,也更加自信。
可是,如果談到文理學院畢業(yè)生的“薪情”,就不太樂觀了?!度A爾街日報》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錄取率最低的一批文理學院的畢業(yè)生,工作10 年后的人均年收入低于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4萬元);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畢業(yè)生,絕大多數(shù)人工作10年后的年薪高于5萬美元,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高于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5.4萬元)。
按照《大西洋月刊》的報道,這種收入差距或許與文理學院畢業(yè)生“羞于談錢”,不太愿意一門心思應聘高薪工作有關。從這方面來講,若您“不差錢”,大可以就讀文理學院,與志同道合者談論“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