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在沒有任何社會科學背景的情況下,以物理學碩士的學歷考入牛津大學攻讀政治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又繼續(xù)留校讀博。這段經(jīng)歷和其他人相比確實不大尋常,也常常成為朋友們茶余飯后閑聊的話題。我把它寫出來,希望能夠對那些正在申請國外大學想轉專業(yè)或是還沒有選定大學專業(yè)的同學們有所啟發(fā)。
故事要從十多年前講起。2000年,我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隨后選擇了出國留學。2004年我以一等榮譽(first class honours)的成績從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畢業(yè),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接著又在劍橋大學數(shù)學系進修了一年。2005年,我利用一年的空余(gap year)在國內(nèi)從事公益志愿服務,致力于幫助河南艾滋村的艾滋孤兒。2006年我按計劃考入牛津大學攻讀碩士,期間有兩篇合著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按理說,我應該沿著這條理科生的常規(guī)道路走下去,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然而命運卻不是這樣安排的。前一年農(nóng)村家訪的見聞對一個在城市長大的年輕人來說是觸目驚心的。志愿工作的曲折經(jīng)歷也讓原本就對社會科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我越來越多地關注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問題,思考背后錯綜復雜的體制和歷史原因。我意識到,中國并不缺少優(yōu)秀的物理人才,不需要我錦上添花了;而深化改革則需要知識全面、眼界開闊的政治學人才。遺憾的是,這門同樣古老而嚴肅的學問在中國卻由于長期屈從于權力而未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甚至在很多人眼中成了一個貶義詞。冥冥之中有一個聲音告訴我,這才是我應該投身的學問。懷濟世之心,致經(jīng)世之學,愿為中國的政治進步做出一點點的貢獻。但我畢竟已經(jīng)讀了六年物理,轉專業(yè)可不能如此草率。碩士畢業(yè)之后,我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征求意見,權衡利弊,最終才決定棄理從文,重新申請政治學碩士。
然而一個沒有任何社科背景的理科生,該如何去說服嚴苛的招生委員會呢?
我開始向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地提供政治學碩士課程的大學寫信詢問,得到的答復都不樂觀,有幾所學校直接告知不接受非政治學本科學歷的申請者。那么還是先從本校開始吧。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我參加了牛津大學政治系的招生會。第一位老師聽了我的情況很不以為然。他委婉地說:“我們的碩士不是轉專業(yè)的課程(conversion course),招生標準很高。就算是牛津PPE(哲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三合一學位,是牛津大學最知名的本科課程)一等榮譽的學生,我們也不一定會錄取。你沒有任何社科基礎,我建議你先去夜大或者成人大學讀個補習班。”碰了一鼻子灰,我不甘心,又找到另外一位老師咨詢。這位老師的態(tài)度大不一樣。他說:“我很能理解你的狀況,因為我也是從化學轉到政治學的。當然,我只讀了一年化學本科,轉起來容易得多。你的情況更復雜,如果想被錄取,必須做到這幾點:首先要說服招生委員會,讓他們相信你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有充分的理由和持久的熱情。其次,你要體現(xiàn)出你對這個學科的了解,哪怕這些了解僅僅來自于課外閱讀。最后,理科和文科的思路畢竟不同,即使你發(fā)表過物理學論文,你也要證明你能夠像社科研究者那樣思考,并且寫出同等水平的文章,也就是至少能在PPE本科拿到一等榮譽的論文。這幾點要落實到你的個人自述、成績單、推薦信和申請論文上。”
這位老師的話,可能是我這么多年求學經(jīng)歷中最切實中肯的建議了。有了這條建議,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按照這個思路把申請材料的四大部分做好:
(一)個人自述:這篇不足兩頁紙的個人自述我足足寫了一個月之久,幾易其稿,傾注了極大的心血。我并沒有像尋常的自述那樣羅列自己的學術成績,而是以一個問句開篇:“為什么一個前途光明的物理學研究生,會突然棄理從文,做出這個連家人都無法理解的決定呢?”接下來我講述了自己如何因為奧數(shù)競賽成績優(yōu)異進入了中學的理科實驗班,而這種路徑依賴又如何使我無法違背學校、家人和同齡人的壓力去選擇社會科學專業(yè)。我“控訴”了國內(nèi)文科教育的缺失,“渲染”了自己長期以來對文科的興趣以及在大學利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社科書籍的故事。志愿者的經(jīng)歷自然是重中之重,我描述了參加公益時受到的震撼、來到牛津后內(nèi)心的矛盾和思想上的轉變,點出了通過學術改變世界的宏愿。接下來我陳述了自己的學術興趣以及這些興趣和牛津課程的結合點,指出我在理科學習和課外實踐中積累的技能和經(jīng)驗如何能夠幫助我完成社科課程。結尾處,我再次表達了對政治學的熱情和畢業(yè)后繼續(xù)攻讀博士的愿望。這篇自述寫得情真意切,多年后我自己翻看都會禁不住熱淚盈眶。我相信它一定也打動了招生委員會的老師。
(二)成績單:這是硬性材料,沒有什么發(fā)揮空間。申請牛津劍橋的碩士學位,一流大學的一等榮譽學位(或是國內(nèi)一流大學的年級前幾名)大概是必要的敲門磚。政治學的招生老師是看不懂物理學成績單的,他們只要能感受到“學霸”的潛質就可以了。
(三)推薦信:學校要求三封“學術”推薦信。本校的碩士指導老師是第一位。在本科的老師里,我沒有選教職高但不熟悉我的英國工程院院士,而是選了一位與我交流更多、更加言之有物的普通講師。這兩封推薦信都按照我的要求強調了我的綜合學術能力以及這種能力在文科中的通用性。第三封推薦信來自與我的本科論文指導老師。她的經(jīng)歷曲折,讀博時導師去世,研究組解散,她也離開學術界做了很長時間的志愿者。我寫了一封長信向她講述我的故事和想法,她讀完也頗有感觸。在推薦信中,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寫道:“在回到物理前,我也從事過很多年的政治和公益活動,因此我十分理解他現(xiàn)在的想法。人們在尋找自己真正歸宿的過程中總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這才是完整的人生。”在這三封推薦信之外,我又請從事公益的同事寫了第四封“非學術”的推薦信,介紹了我們公益組織的活動以及我對政治學的興趣。無論招生老師是否會去讀這封額外的推薦信,我還是做了,起碼不會有壞處。
(四)申請論文:兩篇兩千字的論文。這是所有申請材料中最難寫的。如何才能展示我對政治學的理解呢?我首先確定其中一篇討論一般的政治理論問題,另一篇討論特殊的中國政治問題,做到兩邊兼顧。政治理論的論文相對簡單,在劃定選題后,我閱讀了大量文獻,找到PPE的優(yōu)秀范文研究行文結構和論述方法,寫作時加以模仿,很快就寫出了一篇像模像樣的文章。處理中國政治的論文時,我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招生委員會中唯一一位負責亞洲政治的老師,然后閱讀了她的論文和著作,在寫作中既提到了自己的公益經(jīng)歷,又引用了這位老師的作品,和她展開理論對話。兩篇論文的初稿都發(fā)給相關專業(yè)的朋友征求意見,不斷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大家也許覺得這四大部分都做好就足夠了,但我沒有忘記繼續(xù)和招生老師“套詞”,盡管發(fā)出的郵件經(jīng)常石沉大海,但一定給老師留下了印象,至少是這個同學很認真很執(zhí)著的印象。
經(jīng)過了漫長的等待,我在三月初收到了系里的來信。信里說:“招生委員會對你的申請印象深刻,但是暫時還不能錄取你。我們將在六月的第二輪錄取中繼續(xù)考慮。”這對我來說已經(jīng)是巨大的勝利了,說明他們動心了,只是還有些猶豫。我?guī)缀鹾敛粦岩伤麄円欢〞诘诙喼袖浫∥?。而事實也正是如此。我成了那一?9位學生中唯一一位從理科轉來的同學,也是當時系里唯一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研究生。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年我也用相同的材料申請了英國其他排名較低的學校,結果竟然無一成功!有朋友說,你這樣的大轉身,恐怕只有牛津這樣的學校才有信心能教好你吧。我倒不這么認為。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我并沒有像對待牛津那樣執(zhí)著地去和招生老師套詞,沒有給他們留下印象,于是我的材料很可能在第一輪的“海選”中就被小秘當作“腦袋抽筋亂申請”的典型篩掉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套詞”是十分重要的,說不定在關鍵時刻就會起大作用。
如果要簡單總結我的申請經(jīng)驗,那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首先要說服你自己。當你對一個專業(yè)充滿熱情時,學校的那些硬性規(guī)定就都不是問題了,因為那不過是幫助招生老師初篩申請材料,減少工作量的工具而已。說到底,老師想要的是無非是熱愛這個專業(yè),同時有一定專業(yè)知識、學術能力強、有潛力的學生。專業(yè)知識不一定要通過本科或研究生的科班訓練才能獲得,學術能力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體現(xiàn)。只要你轉專業(yè)的理由有足夠的說服力,那么其他幾點都可以通過我上面所說的方法來展示。然而,你為什么要放棄原有的專業(yè)轉學一門毫不相關的學科?你對這門學科的熱情究竟來自于哪里,是一時之念還是有持久的動力?對這個問題,你能夠給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嗎?如果連自己都說服不了,就不要奢望招生老師會被你打動了。而這恐怕恰恰是許多希望出國轉專業(yè)的同學沒有想清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