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科舉”的日本 不讓學生走“獨木橋”的日本教育制度

閱讀:10864 來源:騰訊教育 作者:蔡孟翰
分享: 
日本近年來,絕大多數國立公立私立大學的本科不同學部(院),同時都有多種入學方式。

很多人常常以為戰(zhàn)后的日本上大學難,與東亞各國各地大同小異,為了上大學都有考試地獄,連一些日本人也可能都如此認為。然而,日本實際上與東亞各國各地差距頗大,幾乎可說完全不一樣,在日本上大學一般來說不難,這并非是近年來因為日本社會少子化現象的結果,而是自從戰(zhàn)后一直如此,到1970年代以后更加容易,但這并不是因為日本教育體制更加西化或更加現代化所造成的結果,而是因為日本從老早就與東亞各國不一樣。

歷史上的東亞——中國、朝鮮、越南,甚至琉球都有科舉,然而日本卻沒有科舉,即使在儒學蓬勃發(fā)展的江戶時期,也沒有科舉,而且江戶時期的儒學學者居然清一色反對科舉,現在以江戶第一大儒荻生徂徠在《辨道》里所說為例:“至于郡縣,則唯法是仗,截然太公,無復恩愛。加之隋唐后科舉法興,所務紙列,詳備明鬯,是其至者矣。士生于其世,法家之習淪于骨髓。”另外,在《學則附錄·對西肥水秀才問》,他又重復此意:“而郡縣法律科舉者,時王之制也,不可得而違焉。人生其世,耳目為積習所錮,則經術吏事,文人武人,至今不可得而合焉。”

以上這兩段話都是把科舉與郡縣制看成是壞東西,因為郡縣制與科舉使得法家習氣深入到中國讀書人的骨髓,使得中國的經術與吏事、文人與武人皆二分,不能合一。這對科舉的評價非常低,卻也比一般中國盛行“陽儒陰法”的說法,深刻尖銳周延許多,更有比較歷史制度分析與儒學政治轉向的維度,再看看這兩句“淪于骨髓”與“積習所錮”,可說簡直是極為痛恨科舉,豈不令后人如我等深省?

然而,荻生徂徠這樣的批判,在江戶日本卻是儒學學者的共識與底線。因此,不但江戶日本沒有科舉,在明治維新以后,日本雖然采用中國明清的一世一元制(一個皇帝一個年號)與皇位男子繼承的規(guī)定,在采用官員或大學招生上,依舊沒有推行任何真正意義(類似明清)的科舉,直到今天也沒有。

日本高等教育的三個特征

日本與眾不同的地方,大約有三點:

其一,反對科舉,因此,沒有單一強迫性的全國統(tǒng)一考試與統(tǒng)一標準,大學入學方式極其多元化,有“中心試驗”入試、一般入試、推薦入試、AO入試、歸國子女入試、系列學校入試、外國人或留學生入試、社會人入試、個別學部的特別入試,等等??傊卸喾N途徑可以進入各式各樣的大學。雖然,考試是進入國立公立的大學最主要的方式,但最后決定權仍然掌握在國立大學自己的手上;私立大學入學途徑很多,考試只是其中一種方式,而且考試的比重或壓力與考國立大學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其二,重視學校,因此,大學數量極為可觀,以文科省在2013年的調查為根據,四年制大學有704所,四年制女子大學78所,兩年制的短期大學359所,三者加起來共有1141所。其中國立大學、公立大學(地方政府的大學,例如京都府立大學即為京都府所有)、私立大學都有,自主性高又多元化。以文科省2010年(為最新)的統(tǒng)計來看,在所謂的高等教育階段,國立大學有137所,公立大學有125所,私立大學(包括短期大學)有969所,共1231所。同時從2010年與2013年兩個統(tǒng)計數字看到,日本大學總數已經開始減少,從2010年的1231所減少到2013年的1141所,這其中有些只是屬于同一系列大學之間的合并,如稍早一點京都的同志社女子大學合并同志社女子短期大學,有些則是名副其實的關門倒閉。

其三,男女有別,基本上延續(xù)明治維新以來,男主外女主內的國家產業(yè)、社會與教育政策,戰(zhàn)后依舊如此。到了今日已成慣性,幾乎只是一種途徑依賴(path dependency)而已,源頭活水(國體與儒學)早已經被美軍斷頭了。盡管如此,生產日本政界商界精英的大學,特別是東京大學,女學生通常比例偏低,在東京大學法學部(院),女學生不到兩成,即使女學生人數較多的教養(yǎng)學部與教育學部,也不過是三成左右。同時,今天尚有為數不少的女子大學,還有女學生數量更為龐大可觀的短期大學。

從戰(zhàn)后直到近十多年,多數女子大學與短期大學不外都是新娘學校,有一些還特別以培養(yǎng)“良妻賢母”而聞名日本全國,以前確實有一些短期大學或女子大學校內有“良妻賢母”的標語或匾額,不知道現在如何,可能已經寥寥無幾。這當然也就是為何如同“日本人論”的本質主義論述,無法抓住與解釋日本社會變化的脈絡,無法交代歷史發(fā)展上的來龍去脈,更不是有效的社會科學概念與分析,而僅僅是文學與美學的原鄉(xiāng)心情論,一種修辭學上的自我—他者認識與隱微政治行動。

以上三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實從江戶日本就已經有此三種形態(tài)的存在,可說是一脈相傳,但終歸于日本沒有“科舉”,這里看到江戶儒學學者的共識如何影響到日本近兩百多年來的發(fā)展,至深且巨。有了“科舉”,上大學的方式自然無法多元,只能是單一,最多再由政府調劑一下區(qū)域比例或任何其他比例。一旦以高考或全國統(tǒng)一考試為唯一依據,上大學的方式因此單一化,大學多元化于是緣木求魚,猶如海市蜃樓。連帶地,高中教育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多元化。學校只有分數高低的市儈差別,沒有豐富的多元化,即使有私立學校也沒用,臺灣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一旦學校不能多元化,不能因材施教,像日本過去男女有別的教育系統(tǒng),自然難以出現或即使冒出亦難以茍存。以下僅就多元化入學一點,做進一步說明:

多元化入學

日本近年來,絕大多數國立公立私立大學的本科不同學部(院),同時都有多種入學方式。先說私立大學,私立大學入學方式繁多,考試只是其中一項,而且多數私立大學皆有系列高中(同屬一個學校法人擁有管理),初中,甚至小學部。在不少私立大學里,為數不少的學生,都是由其系列高中直接升上,私立名校慶應大學最為典型。

我就認識一些日本朋友,一路從慶應幼稚舍(小學)、慶應義塾普通部(男子初中)、慶應義塾高等學校(男子高中),讀到慶應大學,在日本這叫作手扶梯方式升學(エスカレーター方式進學),日本從名宦巨室到家境殷實的子女,很多都是在私立大學的系列學校,以手扶梯方式,從小學一直讀到大學。

私立大學當然也對外招生,主要的方式是各校自己的考試,亦即所謂的“一般入試”,考試科目的數量不一,不同大學不同學部就有不同要求,有的學部可以只考兩科,比如說日文與英文而已(所以,不要怪日本人忘記歷史,很多人壓根就沒學好),如果是短期大學,可以只考一科,比如英文(這樣的人可能日文都寫得不漂亮),所以,不用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有一兩招漂亮,就有機會進大學。此外,有些學校會給校友的子女加分,比如說,一個科目滿分一百分,就一律加二十分。

還有像慶應大學這種名牌私立大學,很久以前就有所謂“歸國子女入試”的入學方式,方便住在國外的日本學生回國讀書,通常這樣的學生都是父親在大企業(yè)上班,隨著父親調派到海外駐外因而在國外讀書享福,這樣的小孩子也算得上是日本社會的天之驕子。這種方式幾乎毫無意外,又要比考試(“一般入試”)容易進入大學。我在悉尼讀高中時期,有一位日本女同學,后來就是以此方式進入慶應大學,之后還榮膺慶應大學的年度?;?,難怪,當時令我們男同學多人神魂顛倒,如癡如醉。

此外,從1990年開始,慶應大學湘南藤澤校區(qū)開始以“AO入試”甄選學生,AO是admission office(招生辦公室)的縮寫,所謂AO入試,就是學生不以考試成績申請學校,以寫作文、策劃活動、參與種種課外活動的表現以及面試的表現等等,進而贏取大學方面對申請學生的興趣與接受,基本精神便是以所謂的“適才適性”甄選學生。同樣是慶應大學,文學部、經濟學部、醫(yī)學部、藥學部就不接受AO入試,但慶應大學所有的學部都接受“塾內進學”(從系列高中升上),很分明的內外有別。

除此之外,私立大學還常有所謂“推薦入試(指定校)”,就是指定某些高中學校推薦的學生,以加分或保障名額優(yōu)待。而且,入學方式還不止于上述幾種,最近真是不斷翻新,層出不窮,高中學生與他們的家長很需要專門老師指點迷津;光是在這點上,一般而言,公立高中就完全比不上私立高中,遑論其他了,所以,私立高中的升學率通常好過公立高中。

另一方面,國立公立大學主要還是以考試為主,不過也與科舉不一樣??荚嚪殖蓛傻溃旱谝坏朗菂⒓佑扇毡疚目剖∠旅娴囊粋€獨立行政法人“大學入試中心”(大學入試センター)舉行的“中心入試”(簡稱:センター試験/中心考試),國立公立大學有四分之三的學部要求考生考六個教科里選七個科目或七個以上,這樣的要求遠遠高于私立大學,基本上就是文理要俱佳,不能有所偏廢。之后,再以中心入試的考試成績,到自己選擇的國立或公立大學報考。

各國立公立大學另外再有一次的考試,即所謂的“各別學力檢查(2次試驗)”,考試內容有筆試,有寫小論文,也有面試,沒有劃一的形式。以東京大學為例,考生最后的成績是由中心考試與在東京大學的2次考試兩部分組成,比例大約是中心考試成績?yōu)橐?,東大2次考試成績?yōu)樗?,很明顯的,還是東京大學自己的考試重要許多,這便是彰顯大學的自主權,而不是將大權輕易授予外部。這樣的制度安排仍是反科舉的權力集中,傾向分權化與去中心化。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國立公立大學開始接受其他方式入學,比如前述的AO入試、推薦入試或歸國子女入試,等等,不過名額還是不多,絕大多數的學生,仍是以一般入試的方式入學,而且東京大學直到今年為止,還是維持僅僅以一般入試挑選學生。

另外,私立大學也有不少學部愿意接受中心考試的成績,所以,學生不用另外報考,只要拿著中心考試的成績,就可以直接申請,但像慶應大學這種名牌私立大學,則是完全拒絕中心考試的成績,因為,一旦接受,大學的品牌、大學的自主性,不就是由日本政府的文科省說了算嗎,那也太喪失慶應大學創(chuàng)校人福澤諭吉先生(慶應人一定要尊稱先生)所倡導的“獨立自尊”了。因此,一些私立大學如慶應大學也為了“獨立自尊”,便要向中心入試的考試成績說NO!

教育的自由市場

正因為入學方式的多元化與大學多元化,使得日本每年的應屆畢業(yè)生,并不是全部圈養(yǎng)在一起,你死我活地搶大學固定的招生位子,而是分層化(stratified)地競爭與挑選,而且,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毋寧是相當自由的雙向關系。這就是說愿意擠破頭上東京大學的學生與很多其他的學生,不會同時競爭東京大學極其有限的位子。換句話說,不是所有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都會去搶東京大學入學資格,很多不會,有些會選擇到京都大學九州大學,有些選擇到私立名校如慶應大學或早稻田大學。所以,大學選學生,學生也選大學。如同現實世界,這樣的過程是有機會成本與交易成本(費用)嚴重制約的,所以,學生無法所有寶全押,而是需要有策略性地選擇,以獲得最佳或最適的結果。

因此,日本應屆畢業(yè)生上大學的情況,其實更像在一個自由市場購物消費,有錢的,可以買Gucci,也可以買LV;錢比較少的,買個Coach也可以;再少一點的,可以買Mango或無印良品,總之市場里五花八門,多少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在日本,如果家境殷富,作為學生可以有的選項就多了許多,也可以比較不辛苦,就上不錯的大學,甚至是名校,如慶應大學;家境清貧的學生自然綁手綁腳,只能自食其力,力爭上游,不然就只能隨便選一間學?;虺鋈スぷ髁?。

盡管如此,在自由的市場里,總比中央控管的計劃經濟下,生命要自由快樂得多(the pursuit of happiness),長期而言,生產力與創(chuàng)新力也高得許多。這樣的覺悟,不用橫越太平洋,到彼岸取經,僅僅從中日兩國這幾百年的歷史,就可以得到真金不換的印證。當下即使無法改變現狀,我們還要在觀念上繼續(xù)隨波逐流而執(zhí)迷不悟嗎?

標簽: 大學 教育水平 留學經驗分享 51offer編輯:Ra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