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熱衷于留學美國?近代精英們都學了哪個專業(yè)?

閱讀:26656 來源:澎湃新聞
分享: 
1920年以后,大批留美學生歸國,國內教育制度逐步美國化,如實行學分制,推行六年小學、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的制度,等等。

自1872年清政府派遣留美幼童,繼以1908年美國決定將巨額庚款用以資助中國學生留學以來,留美的中國學生人數(shù)在近代中國留學生中始終是最多的。

中國人為何熱衷于留學美國?百余年前最受中國學生歡迎的美國大學是哪一所?他們學什么、畢業(yè)后從事何種職業(yè),對近代中國的變革有什么樣的影響?5月24日—25日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留美知識精英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國際研討會”上,40余名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呈現(xiàn)了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

美國哪所大學最受青睞?

1872年—1920年間,美國共有72所大學和20所中學招收中國學生,其中中國留學生人數(shù)排名前五的學校依次是: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1920年代以后留美學生越來越多,而1922年和1933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哥倫比亞大學仍然是北美大陸最受中國留學生歡迎的學校。

1922年和1933年中國留學生人數(shù)前十名高校統(tǒng)計。注:1933年排名第一為夏威夷大學,但北美大陸高校中排名最高的仍是哥倫比亞大學。

以上數(shù)據(jù)來自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部主任王成志博士的報告。他表示,自19世紀末接收留美幼童以來,哥大的中國留學生人數(shù)眾多、出類拔萃,胡適、蔣夢麟、唐紹儀、馬寅初、金岳霖、蔣廷黻、孫科、陳公博、顧維鈞、康同璧等知名人士均畢業(yè)于該校,對近代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

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校友顧維鈞、唐紹儀、康同璧

為什么是哥大?王成志引用了陳煥章(清末民初思想家,1911年獲哥大哲學博士學位)的文章說明當時國人的看法。哥大位于國際大都市紐約,“欲觀全球之新文明,紐約其選也”,這里打工方便,“校內之自費生其謀生業(yè)于校外,以充學費者”,且華人眾多,各大博物館和藝術館和中國有關的收藏引人注目,在華傳教的機構總部和辦公室大都在紐約。另一方面,哥大的修學政策對外國學生一視同仁,且為中國學生特別設立研究生獎學金,還開設有中文系,“教授吾中國語言文字歷史及文學美術政治風俗種種”,對中國學生需求最了解?;谶@些原因,陳煥章得出結論:“最宜乎中國學者何校乎?曰哥倫比亞哉。”

1926年哥倫比亞大學的中文圖書館

此外,王成志認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哥倫比亞大學的兩任校長——羅校長(Seth Low)和巴校長(Nicholas Butler)功不可沒,他們推崇開放式大學理念,重視外國留學生,推進平民教育、大眾教育,二戰(zhàn)期間同情和支持中國,強調增進東西方交流理解,為中國學生在哥大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讀什么專業(yè)?從事什么職業(yè)?

復旦歷史系教授王立誠根據(jù)1936年出版的《美國大學校友在中國》一書統(tǒng)計了上海美國大學校友會成員的學位狀況。240名華人會員中包括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的孔祥熙、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創(chuàng)始人陳光甫、近代醫(yī)學泰斗顏福慶等人,學習方向大多偏向社會科學、法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醫(yī)學等近代中國建設急需引進的專業(yè)知識。

截止到抗戰(zhàn)爆發(fā),中國留美學生人數(shù)不下萬人,上述考察樣本只是中國留美學生中的一小部分,但他們是當時上海社會活動能力最強的一部分人,有一定代表性。“總的趨勢是實用性知識日益受到重視,如工商管理碩士和醫(yī)學中齒科醫(yī)學博士人數(shù)急劇增加。”王立誠指出,“這也與當時中國社會需要,尤其是上海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有關。”

這些留美海歸回國后都從事哪些職業(yè)?根據(jù)王立誠的統(tǒng)計,校友會中盡管有孫科、孔祥熙、宋子文等高官,但總體上政府官員比例不高,而且主要承擔外交、財經(jīng)和工程技術方面職務,以其專業(yè)知識提供服務,如經(jīng)濟學家馬寅初、法學家吳經(jīng)熊、林業(yè)專家林道揚、鐵道工程專家薩福均、橋梁專家茅以升、無線電專家俞汝鑫、教育家陳鶴琴等。南京大學教授陳謙平在會上做了關于甘肅油田開發(fā)的個案介紹,指出1930-1940年代開發(fā)玉門油礦的技術骨干即是一批留美歸國學生。

在以技術官僚為主的從政隊伍之外,金融、工商、交通領域的從業(yè)者實力雄厚,有宋氏三兄弟(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銀行家陳光甫、實業(yè)家穆藕初等。

橋梁專家茅以升、醫(yī)學家顏福慶、銀行家陳光甫

人數(shù)雖少但影響巨大的群體是醫(yī)師和建筑師,除醫(yī)學泰斗顏福慶外,傳染病專家刁信德、骨科專家?;萆⒀劭茖<覐埼縻?、兒科專家富文壽等都是當時國內頂尖的專家;范文照設計的美琪大戲院、趙深的作品上海大滬飯店、董大酉的作品上海市政府大樓等,都展現(xiàn)了當時中國建筑師的最高水平。

教育是留學生尤其活躍的一個領域。據(jù)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林孝庭介紹,37%的歸國留學生從事教育事業(yè),成為近代中國大學師資的主要來源。1920年以后,大批留美學生歸國,國內教育制度逐步美國化,如實行學分制,推行六年小學、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的制度,等等。1931年的統(tǒng)計顯示,1103位教育界名人中有904人是“海歸”,如胡適、蔣夢麟、馬寅初、陶行知、郭秉文、陳鶴琴等等。

總體而言,留美學生的身影遍及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全國重要事業(yè)無不有留學生在其中”(1920年代舒新城語)。

“哈佛幫”VS“哥大幫”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許紀霖在分析1920年代的中國思想界時指出,受西方教育的留學生一般被認為是新派,但主要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的學衡派知識分子(梅光迪、吳宓、胡先骕、湯用彤等)卻是一群文化保守主義者,這個反差值得注意。

許紀霖認為,20世紀的中國思想界分為三個陣營:理性主義、浪漫主義和古典人文主義。理性主義主要是留學英美的知識分子,以胡適為代表的“哥大幫”就是其中之一;浪漫主義主要是留學德法的知識分子;而學衡派是對前兩種啟蒙思潮的反彈,他們的立場是受到了白璧德影響的古典人文主義。

“哥大幫”中不少人是學習理工農(nóng)科,或者先學農(nóng)科、再轉人文,如胡適、蔣夢麟,因此有很強的科學主義思維特征。而推崇文化保守主義的學衡派,作為“哈佛幫”與“哥大幫”有顯著不同,是“新派中的舊派”。

在“哈佛幫”看來,西方文明最精髓的部分是古希臘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而胡適等人引進的以科學為中心的機械主義,和盧梭發(fā)端的、濫情式的近代浪漫主義是西方文明的末流。學衡派知識分子對中國古代文明傳統(tǒng)懷有深切的敬意,因為他們認為西方文明中最好的傳統(tǒng)是古希臘人文主義,而它與儒家文明、佛教文明的古典主義是相通的。

在和五四啟蒙派知識分子的對峙中,“哈佛幫”堅持的文化的貴族氣質和精英傳統(tǒng)終究抵不過平民化、世俗化的時代大勢,日趨邊緣化。但許紀霖指出,邊緣的未必沒有價值,在現(xiàn)代化深入發(fā)展的今天,學衡派堅守的人文主義古典精神正放射出反思性的思想之光。

“哥大幫”胡適、蔣夢麟;“哈佛幫”梅光迪、吳宓

當然,也有一些“人生贏家”在哈佛和哥大都接受過教育,比如宋子文。

據(jù)復旦歷史系教授吳景平介紹,宋子文于1913年初從范德比爾特大學轉學至哈佛大學就讀本科三年級,入學推薦人是孫中山——這得到了哈佛方面的高度重視。就讀哈佛學院期間,宋子文主修經(jīng)濟學,選修德語、歷史、政府學、公共演講等課程,曾獲該校最高榮譽獎。“值得注意的是,哈佛的經(jīng)濟學教授不僅接受了宋子文的修課申請,還曾與他面談,鼓勵他在經(jīng)濟學上有更多的投入。這種熱情給他極大的幫助,他后來也確實成了財經(jīng)能手。”

自哈佛畢業(yè)后,宋子文在紐約花旗銀行工作的同時,于1915年入學哥倫比亞大學,進修經(jīng)濟學研究生課程。在哥大期間,宋子文更多地參與了在美中國留學生群體的活動,曾任“中國留美學生聯(lián)合會”會長、《中國留美學生月報》主編。

吳景平表示,在宋子文日后的思想主張、人際交往等方面都能看到這段留美經(jīng)歷的烙印,尤其是從事對美外交工作,是其從政生涯中影響最大的兩個領域之一(另一個是財政金融)。1940年至1943年宋子文先后以蔣介石私人代表和外交部長的身份常駐美國,達成多筆財經(jīng)援助和軍事援助,更致力構建中美互信和互動的戰(zhàn)略合作關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黨史視角和女性視角的“重新發(fā)現(xiàn)”

留美學生與中共的關系是過往討論中較少涉及的。多名與會學者指出,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曾在美國大學領導反蔣愛國運動,新中國成立前后大批留美學生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其間中共的動員工作和留學生發(fā)揮的作用還未被深入研究過。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麥金農(nóng)(Stephen Mackinnon)在題為《陳翰笙與歸國留學生群體》的報告中指出,1946-1950年,在陳翰笙(農(nóng)村經(jīng)濟學家,碩士畢業(yè)于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領導下,學生運動積極分子徐鳴、薛葆鼎等人在美國開展了頗有成效的活動,成功爭取到了大量在研究生院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尤其是研究化學工程的薛葆鼎組織的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北美中國學生基督教協(xié)會(全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等團體,在動員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同樣在歷史書寫中面目模糊的還有女性群體。復旦歷史系教授陳雁在會議報告《從女留學生到女保皇會》中指出,研究者追述近代中國最早的女留學生,多聚焦于4位赴美學習西醫(yī)的女性(金雅妹、柯金英、康愛德、石美玉),但她們的特點與經(jīng)歷不能概括近代中國留美女生的全貌。

從一組2014年的拍賣文物出發(fā),陳雁以新史料解讀幾位清末民初女留學生生平,其中包括中國最早的女權領袖之一、康有為之女康同璧,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被以“女刺客”為目標送出國門培養(yǎng)、后來成為教育家的薛錦琴等。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副研究館員宋時娟則從中國留學生創(chuàng)辦的英文刊物《中國留美學生月報》入手,勾勒宋藹齡、陳衡哲、胡彬夏等留美女生的足記。

近代國人為何熱衷于留學美國?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呈現(xiàn)了包括吳國楨、蔣廷黻、孔祥熙、楊杏佛、胡適、冀朝鼎、顏福慶、唐國安、陳光甫、王正廷、程天放、宋子文、康同璧、薛錦琴等頗具影響力的留美學生個案,探討其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關系。近代中國留學生中,赴美留學的群體無疑是人數(shù)最多、影響最大的。然而國人為何熱衷于留美?留美與留蘇、留日的差異體現(xiàn)在哪里?澎湃新聞在會后采訪了會議召集人、復旦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中心主任、歷史系吳景平教授。

宋子文和他的入學推薦人孫中山

“整體而言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移民社會的特點使得這里的學校很早就有世界性大學的觀念。哈佛、哥倫比亞等大學向國際學生開放且在評價體系上一視同仁,甚至有特殊的關照。”吳景平說,“留美學生在大學受到的關心和歡迎,體會到的進步與文明,使得許多人在回國后仍對留學生涯念念不忘。例如宋氏三姐妹赴美留學的過程其實充滿艱辛,入境時證件被扣押,被懷疑有非法移民傾向,但她們終其一生對留美學習的益處沒有任何懷疑。”

“在國際關系上,一戰(zhàn)后巴黎和會召開,美國在中日山東問題交涉上的態(tài)度顯然與其他國家不完全一樣,美國國會更以沒有成為國聯(lián)成員的代價否決了巴黎和約。盡管各種原因復雜,但在中國問題上,美國的國會、社會輿論都不能接受巴黎和會的做法。這對已經(jīng)留美以及剛剛留美的人,都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在19、20世紀之交、清末民初的關鍵時期,中國融入國際化遇到許多險阻和不堪,在大家對外部世界的看法有沉重記憶的情況下,美國的做法極大地吸引了中國人。”

吳景平認為,近代中國留美學生的群體特征是明顯的,他們是知識精英,對近代中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對近代中國人的美國觀、中國政府的對美政策,甚至美國人的中國觀和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以及中美經(jīng)濟、文化諸領域的交往,都有關鍵的影響。例如主掌國民政府多位外交部長、除了魏道明之外的其他各位駐美使節(jié)都曾留美,他們在外交決策層中有相當大的發(fā)言權。”

而那些大名鼎鼎的精英人物的早年留學經(jīng)歷,有許多基本史實仍很模糊,如入學情況,修課成績,校園生活,社會活動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現(xiàn)在美國各大學不公開學生過往的學籍材料、成績單。”

“這些具體情況,對于留美學生整體和長時段的歷史書寫而言,可能無關緊要,但就其個人而言,對其人生理念的形塑、學識專長的養(yǎng)成、待人處事方式的確定,都直接相關。過去的個案書寫在這方面較為薄弱,我們希望復旦與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聯(lián)合舉辦的這次會議能成為推進資料搜集和研究的一個開端。” 吳景平說。

標簽: 教育水平 大學 選校 51offer編輯:Rainy
更多>>相關院校

哈佛大學

所在地區(qū): 馬薩諸塞州 所在城市:Cambridge USNEWS排名: 2

2個學生正在申請

免費申請

哥倫比亞大學

所在地區(qū): 紐約州 所在城市:New York USNEWS排名: 4

1個學生正在申請

免費申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所在地區(qū): 加利福尼亞州 所在城市:Berkeley USNEWS排名: 20

1個學生正在申請

免費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