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華裔、亞裔 究竟是什么樣的生存狀況?

閱讀:18886 來源:轉(zhuǎn)載
分享: 

美國留學,畢業(yè)后留在美國,在美國工作,是很多美國留學生的夢想,但是留學在美國容易,融入美國可沒那么簡單。

《Fresh off the boat》總體來說是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迎合的是美國精英群體對他們種族大融合的自我意淫。全片都響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家親,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樣的畫外音(我腦播的背景音樂)。

但是從這次大選我們就可以看出,美國絕對不是精英階層對外宣傳的種族大熔爐,反而少數(shù)族裔和白人社群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分裂。各族群完全平等的移民國家是精英階層的想象。實際情況卻是美國從來都是新教白人移民為主的移民國家,不是你亞非拉裔的移民國家。

白人發(fā)射的侮辱

我剛?cè)ッ绹鴷r,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學校里。我們學校在Ithaca, 是個白人為主的山中小鎮(zhèn),風景怡人的世外桃源。這里的白人大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還有出身于美國中上產(chǎn)家庭的學霸小孩兒,我從未受到半點種族歧視。

在這種高度教育化的精英群體中,即使他們心里歧視你,也不會表露出來半點。所以我在這里度過了非常平靜祥和的學生生涯。我和幾個白人室友合住,他們對我生活上各種幫助,學習上各種照顧:帶我去超市、逛跳蚤市場,教我怎么買便宜東西,怎么除美國蚊子。在我煎炸烹炒中國菜時,默默用濕毛巾蓋上防火警報…… 他們確實和《Fresh off the boat》中的傻白甜老外一模一樣。

我一直以為所有美國白人都這樣,直到寒假去親戚家過圣誕。親戚住在西雅圖三小時車程的郊外,是個純白小村莊。一天我實在憋得難受就自己一個人出去轉(zhuǎn)轉(zhuǎn)。走到一個大型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時候,看見門口麇集了百十來號兒半大孩子。

他們從小學的到高中的都有,看上去都又高又壯,打打鬧鬧嘰嘰喳喳連成一片。我從中穿過時,他們突然停住一切活動,用一種隨時準備好向我發(fā)射侮辱的眼神注視著我。當我走過幾個看起來像是孩子王的高大男孩兒時,他們把一個大胖子推到我身上。那個大胖子有好幾百斤重,差點把我撞倒了。

當天晚上睡到半夜,我接到了一個騷擾電話。拿起聽筒聽見有人說:“看窗外,看窗外……”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西雅圖方向刮來的陰風陣陣。然后就有敲窗戶的聲音,我以為是鬧鬼了,嚇得幾乎魂飛魄散。后來慢慢聽清楚外面是人的聲音,在說"Asian(亞洲人) ……” 大致是些恐嚇亞裔的話。

工作后我到了紐約。紐約是個大雜燴,我天天跟各種亞裔混在一起,覺得生活歌舞升平。但總有不和諧音提醒你現(xiàn)實到底是怎樣。有次在journal square的城鐵出站的電梯上,一個白女不知道為什么一直用pizza box(匹薩餅外包裝盒子)捅我。一開始我以為是太擠了,后來發(fā)現(xiàn)她是故意的。

她邊捅還邊跟她男朋友嘀嘀咕咕一些侮辱亞裔的話。于是我回頭小聲說:“don't touch my ass with your pizza box."(不要用你的披薩盒子捅我了)。結(jié)果這個白女就像發(fā)瘋一樣罵起來了,大概是說亞洲女生都是yellow cab (黃色出租車,黃種女孩兒誰都能上的意思)……我這輩子的臟話在那幾分鐘內(nèi)聽完了……

小時候所受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那個時刻突然爆發(fā)出了力量,我跟那白女打起來了。最后那個白男把我們拉開。在我大步流星走掉時,我聽見那個白女大吼一聲:"go back to your home country, you Japanese bitch!" 聽到這話,我竟然噗嗤一下笑出來了。

我低頭一看,自己手中大包小包提著好幾個袋子,上面赫然印著:Uniqlo(優(yōu)衣庫)。我因為手提日本牌子的包裝袋,成功甩鍋給日本人了。不過也許,最一開始她的挑釁根本就是沖著日本人來的。

很多亞洲男孩子都會學一些空手道什么的防身。因為暴力侵犯對亞裔男生來說是潛在危險。我的一個半路ABC同事,說他剛來美國的時候,在一個比較差的社區(qū)上初中。冬天他去上學,就有黑人小孩兒朝他扔雪球。但是那個雪球一打過來,鼻子就流血了。原來里面包著的是煤球、石頭。他也不敢跟父母說,怕爸媽心里難受,結(jié)果就好幾個月不去上學……

我還有一個同事,嫁了德國人,生了漂亮的混血寶寶。她給我講在她居住的社區(qū),高大的白人孩子會把她的小孩兒從秋千上推下來說:“you are ugly.(你好丑)” 在我們眼里漂亮的混血寶寶,在白人眼里并不好看。當那些白人孩子看到我的同事的時候會說:“your nanny comes." (你的保姆來了)。他們覺得亞裔女人只可能是傭人。一般大人都會巧妙地隱藏自己種族歧視的陰暗想法。但孩子不懂,他們會赤裸裸地把從父母那里聽到的偏見化為暴力行動施加在小伙伴兒身上。

其實自己被歧視都無所謂,最難受的是眼看著自己的同胞受歧視。有一次我爸爸的一個朋友幫我搬家。新公寓門口是個消防站,不能停車。本來我一個人站在那里看箱子的時候還好,白男消防員跟我有說有笑, 也沒提不能停車的事兒。結(jié)果叔叔一出現(xiàn),那幾個消防員就大吼大叫地教訓他,讓他把車開走。他們原話是:“你敢停在這里,我們就開消防車把你的車碾碎。” 叔叔點頭哈腰說著好話走了。我看著叔叔急急慌慌逃走的背影,整個人都不好了。叔叔以前在國內(nèi)是受人尊敬的公職人員,在美國也是富裕的中產(chǎn),這樣被人訓成三孫子估計這輩子也沒幾次……

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去華爾街拜見一位業(yè)界大牛。然而我和他在一個小會議室聊了幾句,一個高大白女進來說會議室被預(yù)定了。那個白女態(tài)度差極了,可以說是用命令口吻轟他出去。簡直就像城管轟小販一樣,我當時就震驚了。不過那位業(yè)界大牛什么也沒說,唯唯諾諾地帶著我出去了。

震驚之余,我不禁心想:業(yè)務(wù)再牛有什么用,一個admin都敢這樣訓你!而這樣的男人,在國內(nèi)會被捧上天的。

被華裔種族歧視,是啥感受?

更讓我心痛的是來自華人內(nèi)部的排斥。如果說白人的排斥和歧視是我做好充分心理準備的,來自自己同胞的歧視卻讓我猝不及防。我在摩根大通做夏季實習生的時候,整個intern class(大機構(gòu)每年的intern就像學校一樣,會編成一個年級,在一起統(tǒng)一培訓,組織活動等等)有上百人吧,但只有兩三個亞裔面孔,而我是唯一一個中國大陸留學生。在課間自由社交的時候我落了單。我看見有個中國男生也落單,就徑直走過去??伤匆娢揖透阄烈咚频恼f:“我兩歲就來美國了,中國跟我沒啥關(guān)系,我對中國一無所知。” 我心想:我就這么給你丟人嗎?我是臉上有臟東西,還是穿得土了?

他長得圓圓乎乎,帶個眼鏡,一看就是大陸那種讀書很好的男生。他說他父母都是中國人,他出生在中國,兩歲來的美國。他是U penn的本科生,可白人無一例外地都不理他,但他還嫌棄我這個唯一同胞。嫌棄到我還沒有開口他就要急匆匆撇清跟中國的關(guān)系,自卑到不愿意讓其它白人看見他和我在說話。他逃避著我就像逃避著中國標簽兒一樣。

我一個ABC朋友評價得好,說有些香蕉人恨不得用油漆把自己刷成白的。他們極力排斥你,實際上是在排斥自己身上的中國部分。

一個夏天下來,這個男孩子并沒有融入intern class, 他一個朋友都沒有交到。到實習結(jié)束,他依舊那么孤零零。他所仰視的白人,他所厭棄的同胞,無一例外地討厭他。一個極力逃避who you are(自我身份)的人,必定難以得到別人的尊敬。

還有一次,我去哥倫比亞大學參加Asian Ivy Picnic(亞洲常青藤學生野餐會)。我坐錯了桌子,坐到一桌ABA中。自我介紹的時候,有人說自己是ABJ,有人說是ABK,有人說自己是ABHK……吃飯的時候他們?nèi)蘨gnore我(當空氣),完全沒人把我當老鄉(xiāng)。他們拍照片,我無處可躲,那個拍照的人就一點一點把我生生把挪出了鏡頭框。

后來我終于找到合適的契機換了桌子,結(jié)束了這場痛苦的午餐。我和一群亞洲來的留學生,半路ABHK在一起度過了剩余的美好下午時光。原來留學生跟留學生一起玩兒,ABA跟ABA一起玩兒,美國真是個種族大熔爐!

文化不同,何必強融

我離開學校以后,開始有了融入白人社會的巨大壓力和愿望。為了和華爾街的白男有話說,我看super ball, 努力背下報紙上體育版的各種生詞。我還去看yankee的比賽。棒球賽都又臭又長,我看得如坐針氈。但美國同事邀請我時,我還是掐大腿咬著后槽牙跟著去了。他們歡呼的時候,我就擠出笑容跟著假High。

美國所有的節(jié)日,我過得比美國人還起勁兒。萬圣節(jié)提前一個月就做costume(服裝,類似于cosplay),還去參加紐約大游行。St. Patrick's Day的時候,我也穿一身兒綠去喝啤酒。國慶日的時候,我去看焰火。感恩節(jié)我提前好幾個小時下樓占位子,看Macy's的大游行??傊?,是使出吃屎的勁兒去融入。

但是這些活動,我并不能夠真正地興奮起來,更像是偽裝高潮。

有人說不能融入是因為英語不夠好,我只能呵呵。

覺得打個噴嚏會說excuse me, 出了糗第一反應(yīng)是ooooops, 生氣了會說個what the fuck, 這就是融入?太天真了!

不是語言問題,是沒有話題啊!聽的歌,追的星都不同,沒有共同經(jīng)歷,沒有相似文化,聊什么?英語再好有什么用?

我看過一個和我同齡的華裔女生寫的文章。她說她出生在美國,是標準ABC。她的英語流利得和美國本土白人一樣,但是當他的白人小伙伴兒熱烈講述他們父母年輕時做嬉皮士的經(jīng)歷,她卻只能講自己父母上山下鄉(xiāng)當知青的故事。每當這個時候,她就覺得自己仍是一個異鄉(xiāng)人。

08年麥凱恩和奧巴馬選總統(tǒng),美國人議論得熱火朝天。我插話評論了一下Sarah Palin(麥凱恩的競選伙伴), 結(jié)果一桌子美國人以一種“這里面有你什么事兒”的眼光看著我。然后一個白人發(fā)言,但其實他就是把我剛說過的話又說了一遍而已,大家卻巴掌拍爛。

《人類簡史》中說:是文化,把人們緊密團結(jié)在一起。

而語言,只是文化的載體而已,并不是文化本身。文化的本質(zhì),是一種由相似經(jīng)歷所造就的價值觀。美國的核心價值觀,依然是早期新教徒白人移民的兇悍、勤奮、務(wù)實、吃苦耐勞的精神。

反而猶太人意外地和中國人特別對脾氣:一樣愛省錢,一樣妻管嚴,一樣喜歡把孩子弄(neng)死在起跑線上……

還有人說融不進去是因為胸懷不夠大。問題是你夠大,別人不大啊。相融得雙方都open-minded(心態(tài)開放)啊!

但美國的好處在于,即使你融不進去,仍可以活下去。事實上,意大利人,猶太人,拉美人,黑人,亞裔,自始至終都沒有完全融入,而是在美國建立起自己種族的亞文化。

文化不同,不能強融。大家都看清了這點,心安理得的各玩兒各的。

現(xiàn)在正值圣誕季,留在美國的同學紛紛回國探親。她們現(xiàn)在在美國的日子都很安逸——在大機構(gòu)上班,生幾個孩子,買了房子。而對于融入白人社會這件事,大家都看開了,也早放棄了。她們說,跟白人同事的關(guān)系就是工作時一起干活兒,下了班各過各的。反正能合作就行,不一定非要能玩兒到一起去。回想起當年我們使出吃屎的勁兒去融入的事情,大家都笑死了?,F(xiàn)在再看真是毫無必要。

美國的包容性并不體現(xiàn)在所有種族都水乳交融成“天下一家親”,而是我們雖然各不相同,但誰也不用強奸自己去適應(yīng)別人。

除了自己努力經(jīng)營好自己的生活之外,大家要做的就是平時多多觀察,多多了解美國社會和家庭,雖然文化不同,大家進入美國社會也需要一個艱難的適應(yīng)過程,但是我們一定要樹立這樣啊的一個觀念,文化有優(yōu)點和缺點,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我們要注意分辨自己所在社會里的文化優(yōu)缺點。

標簽: 大學 留學社交 留學攻略 51offer編輯:Cele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