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愛國主義還是西方主義的留學生?

閱讀:38773 來源:轉(zhuǎn)載
分享: 
我們這一代的中國留學生,尤其是本科生,有兩種很特別的行為模式。

我們這一代的中國留學生,尤其是本科生,有兩種很特別的行為模式。

其一是所謂的“越出國越愛國。” 每每出現(xiàn)中國可能受到損害的國際事件,譬如說馬航事件,ABC節(jié)目“辱華”事件(就是在一個節(jié)目中,主持人問小孩“我們欠中國那么多債,怎么辦?”小孩回答,“殺光中國人唄。”),臺灣反服貿(mào)事件,總有眾多留學生積極站出來聲援祖國。并且標榜自己---“雖然身為留學生,但是愈加地覺得中國好”的態(tài)度。

其二是標榜自己的美國化。比如在日志里說自己是如何如何的party的,如何喝酒的,如何參加各種學?;顒硬⑶胰玺~得水的,如何搞兄弟會姐妹會的,如何networking的,如何認識德勤的tax partner的,如何認識學校的board of visitors的,如何在美國變得自信,變得主動,變得生活豐富,變得獨立的等等。

用英文來描述,我把第一種叫patriotization,定義為變得更愛國。第二種叫hyper-americanization,定義為變得高度美國化。

更有趣的是,上述兩種現(xiàn)象可以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人身上。也就是說,一個留學生會既標榜自己是多么多么的美國,又標榜自己是多么多么的中國。比如一篇叫《后來,我就又想說中文了》的文章里,主人公先介紹了自己是如何努力變得美國化,以至于別人都以為她是美國長大的了,“最開心的時候是一個人請我跳舞,我告訴他說I am a foreigner,他說hell are you kidding me啊呀當時我真的好開心啊。”

可是之后,她表達了一種中華民族主義的觀點,她說,“也許因為生存壓力,中國人缺少體驗的過程吧,等我們體驗多了,中國護照會可以走遍世界的??傆幸惶煳覀儾挥脩T著西方人,讓他們學學難死你的中文。以后在國內(nèi)見了外國人,請不要奴顏婢膝,請說中文,告訴他,不說中文回家去! 因為他們曾經(jīng)傲慢地告訴我,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go home.”

單一地來看這兩種現(xiàn)象,我們很難看到二者的聯(lián)系。比如說,單一地看第一種現(xiàn)象,我們會認為這就是留學生愛國嘛,有什么奇怪的。單一地看第二種現(xiàn)象,我們會認為就是留學生被同化了,或者有偏見地人會認為就是假洋鬼子,崇洋媚外嘛。但如果我們把二者放在一起看,我們就能看到兩者實際上是有聯(lián)系的,因為它們都直指留學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作為少數(shù)群體--->引發(fā)身份危機感--->以至于引發(fā)身份認同需求。

留學生在美國語言不通,文化不通,作為“外國人”和“亞裔”,隱形地受到“歧視”。有時候雖然不至于歧視,但是至少要承認,留學生們在美國生活的至少沒有在中國那么自在,這就帶來了一種不舒適感,進而帶來了一種身份危機感,因為他們本來是社會中的多數(shù),主流,現(xiàn)在變成了少數(shù),弱勢。這時候,人都是不甘居于此心理狀態(tài)的,于是人就會自我辯護。上述兩種奇怪地現(xiàn)象,就是留學生們辯護的方式。

第一種,他們可以變得更加民族主義,體現(xiàn)他們在另一個社會中的主導地位。當留學生們在美國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時候,他們就不斷遞告誡自己在另一個社會(中國社會)中是處于主導地位的。

第二種,留學生們也可以變得高度美國化,或者說,顯示出自己變得極端美國(可能其實也沒那么美國化,英語也沒說得那么好)。這樣一來可以潛意識里建立自己在美國社會中的主人翁意識,推翻自己處在弱勢地位的心理狀態(tài);二來還可以潛意識里建立一種文化征服者的意識,就是說,你們美國的文化,語言,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我雖然是中國人,可是比你玩的還溜。

一個留學生的日志,完美地體現(xiàn)了這個由身份危機感--->身份認同需求的狀態(tài)。里面說,

“我來美國4年多......做過服務員,客服,律師助理......做了mental Health Specalist,于是在精神病院實習過一個月,跟美國人比過說話,并且完勝,我很高興我知道自己原來可以做那么多俯臥撐和仰臥起坐,原來自己可以比美國女孩跑得快??梢员让绹烁瞄L用他們的語言聊天。交了好多很多膚色的朋友?,F(xiàn)在,還是沒有家。沒有寄托。但是,我想我會好的。只要,我有勇氣往前走。想開了。”

在日志的末尾,“現(xiàn)在,還是沒有家,沒有寄托”體現(xiàn)了她的身份危機感。而她一路走來的自我辯護的方式,體現(xiàn)在了她對于自己生活的描述上。無疑,她的辯護方式是我說的第二種, hyper-americanization,因為她一路描述的生活價值觀都非常美國化。她試圖用變的更美國來體現(xiàn)自己的身份價值---一種針對美國的主人翁和文化征服者意識。但是她好像最后還是失敗了,因為4年多的嘗試,她在日志的最后說,還是覺得自己沒有家。

轉(zhuǎn)載自:學島網(wǎng)

標簽: 留學感悟 哈佛大學 留學必讀 51offer編輯:ber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