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親述:在麻省理工讀書是番怎樣的體驗?

閱讀:54187 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 作者:王碩
分享: 
累:名校的課程強度非常之大,堪比中國高中。MIT每個學期實際上課時間才12周,要在12周內學完一本辭海那么厚的教科書內容,可想而知每節(jié)課是多么濃縮。

我在麻省理工讀了6年,來分享一下我的體驗。

1. 累:名校的課程強度非常之大,堪比中國高中。MIT每個學期實際上課時間才12周,要在12周內學完一本辭海那么厚的教科書內容,可想而知每節(jié)課是多么濃縮。每節(jié)課都像一瓶酒精,我們回去后把它稀釋成一桶酒,然后再把這桶酒消化掉。每周除了上課之外的時間,基本上都在做Pset,寫Paper。

2. 趣:名校累是累,但是如此多高手在一起激烈碰撞,必然會學到很多,也會有很多“有趣”的交流。例如你在食堂里會聽到關于量子物理的激烈爭論,會在走廊的墻上發(fā)現各種科學涂鴉,你會發(fā)現自己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每天有很多新的發(fā)現,學到新的技能,猶如在消火栓喝水(drink from firehose)。

再來談談我個人經歷:

這是我大二時候做的一個人工智能的科研項目,目標很簡單,就是讓機器人能夠把咖啡端到我面前來。

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任務,卻耗費了很多時間。例如,從一桌子的雜物中識別出咖啡杯就是個難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設計了一套坐標對應的算法,使機器人看到這樣的相對坐標的時候,就會知道這個東西是咖啡杯;第二步就是拿起咖啡杯。拿起咖啡杯,就要考慮咖啡杯的重力,還有機器人對咖啡杯使用的力度,不能太大,這樣會捏碎咖啡杯,不能太小這樣端不起來。因此,我在它的手上裝了一個傳感器(strain gauge)來測量他對咖啡杯所作用的力,又設計了力的反饋(feedback control)系統(tǒng),計算出它對咖啡杯的最優(yōu)化的力度;第三步,機器人拿起、放下、傳遞給我咖啡杯的這一系列動作就是個路線優(yōu)化(trajectory optimization) 問題。我會生成不同的路線給它,讓它學習。當它追尋了錯誤的路線的時候,我會懲罰他。經過了重復的訓練,最終,這個PR2 達到了我比較滿意的程度,也終于讓我喝上了咖啡,雖然是涼的了。

這是我隨后做的第二個項目,沒想到一做就是5年。目標是設計出符合人體生理學和動力學的外骨骼,幫助殘疾人能自如活動。為了學習人體行走的原理,我做了無數實驗,讓不同種族、身高、體重、腳型的人,穿山一套傳感設備。這套設備能夠記錄下他們在行走時,相關肌肉的收縮狀況。將肌肉的運動轉化成電信號,又把電信號整合成龐大的數據庫,然后從中找到人體運動的基本原理,設計出符合人體行走規(guī)律的外骨骼。這項技術的初步成果,被運用到了一位在波士頓爆炸案中失去左腿的舞蹈家身上,使她能夠像健全時候一樣翩翩起舞。

這就是名校里面的學習和研究生活。

我再分享一堂MIT產品設計課(product design)的經歷,要求是做出有未來感的產品。于是,我想到蜘蛛俠身上可以隨意念控制的外衣。要是一件物品能夠根據環(huán)境,自行改變形態(tài),那一定很酷炫,于是我和小伙伴們開始了一場科幻之旅。

我們想到了用磁鐵控制磁性流體(ferrofluid ),讓它有外星人的臉型,然后可以突然的消失和出現。平時它是靜止的液體,當人接近時,會突然出現外星人的臉,像躲在門后面嚇唬人一樣,而且還會做各種各樣的鬼臉和表情,像這樣(不好意思有些原始):

在一個學期的探索中,我們用到了很多課上學到的技術,并且經過了無數次失敗的嘗試(就像《超能陸戰(zhàn)隊》里面造大白一樣),求助了教授和一些科研人員,終于做成了產品的雛形,為了讓它帶有科技感,還給他設計了酷炫LED 燈光,這個燈光是跟據臉的表情的變化而變化的:

左邊是無人經過時,什么都沒有。當有人路過時,燈會突然亮起,底部的磁鐵會隨著電路的控制而移動,從而激發(fā)磁性流體的移動,做出各種各樣的鬼臉。這也許只是簡單的第一步。想想《超能陸戰(zhàn)隊》里面的小磁體的威力,能夠被人的思維所控,做出各種各樣的造型。同理,如果把磁性流體和腦電波聯(lián)系起來,我們就可以任意操控這些液體。

MIT的經歷除了科研和上課以外,還有很多很多趣事,例如用液態(tài)氮制冰淇淋吃,在萬圣節(jié)將冰凍南瓜從100米高的樓頂(green building)砸下,用3D打印機做藝術品,教你用嘴巴吹彩色的玻璃瓶,帶畢業(yè)生去跳傘等等。

說了很多科研的經歷,但大家千萬不要覺得MIT是個科研中心,有很多很酷的校園hacking,常常令人腦洞大開,嘆為觀止,真是佩服這幫工科生的想象力。

一、大樓上的俄羅斯方塊

這是我們學校最高的樓,也是整個劍橋市最高的樓(MIT在美國的劍橋市,與波士頓隔著查爾斯河),叫Green Building。窗子一列列方方正正,于是有人就想著用窗子當顯示頻。在每個窗戶前放一個可遙控變色的燈,再編一些電路程序,就可以在大樓地下玩俄羅斯方塊,這絕對是世界上最大的俄羅斯方塊,讓所有波士頓的高樓大廈都黯然失色。

2013年臭名昭著的波士頓爆炸案,給整個城市罩上一層陰霾,街頭人心惶惶。還記得爆炸那周周五晚上,MIT一位校警被恐怖分子襲擊,不幸遇難,隨后校園周邊的7-11被搶,一輛SUV被劫持。直升機在天空隆隆盤旋,警笛在街上咆哮。那晚我借宿在同學宿舍,沒敢回家。第二天傍晚罪犯被抓,全城狂歡。為了向守衛(wèi)城市安全的警察致敬,MIT把這棟大樓變成了美國國旗(上圖)。

二、砸南瓜

這就是每年萬圣節(jié)凌晨MIT的傳統(tǒng)活動。有人把南瓜,從玩俄羅斯方塊的Green Building的樓頂(約90米高)砸下,下面有很多人圍觀、拍照、慶祝。有時候,還會用零下196度的液氮(liquid nitrogen)把南瓜徹底冷凍后再扔下,差點把地面砸爛。還有同時把4、5個一起往下砸,頗為震撼。然后這一塊地面幾天都是黃黃的。

三、液氮冰淇淋

MIT校園到處都是液氮大罐子,有的甚至有5、6米高,感覺來到了工廠。我大一上物理課時,教授會拿出一些過來玩,例如把裝滿水的密封容器放到液氮里面,幾秒后就會爆炸。不過,液氮用得最多的地方還是制作冰淇淋。將濃縮奶油混上水果、堅果、巧克力等等,然后用液氮一沖,立馬變成凝固成冰淇淋。每年迎新會上,就會拿出這種并欺凌招待新生。

四、戒指

每一屆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戒指。我是13年畢業(yè)的,所以你會看到2013。這款專為MIT學生打造的戒指,是完全由MIT學生自己設計的。正面有學校吉祥物Beaver河貍(名叫TIM),象征著自然界的工程師,側面是校徽和標志性建筑,上面和下面分別刻有波士頓和劍橋的城市風景線(仔細看圖三你會找到Green Building,戒指里面是MIT校園地圖,還可以自己在里面刻字,很酷炫吧。

MIT雖然壓力很大,不過校園文化還是很友好、開放,學校對學生的惡作劇(hacking)特別包容,甚至以此為豪,這也是在其他學校體享受不到的自由。

作者簡介:王碩,大一時被校車壓過,胳膊差點被碾斷,這場車禍激發(fā)了她對機械的興趣,立志創(chuàng)造出改變人類生活質量的機器人,從小型部件到大型骨骼,從實踐理論到人工智能,經過MIT的四年摧殘后,又毅然決然申請到了Media Lab讀研究生,師從Hugh Herr,畢業(yè)后回北京創(chuàng)業(yè),研發(fā)智能空氣凈化器,向霧霾宣戰(zhàn)!

標簽: 留學經驗分享 大學 生活 51offer編輯:Alice
更多>>相關院校

麻省理工學院

所在地區(qū): 馬薩諸塞州 所在城市:Cambridge USNEWS排名: 7

5個學生正在申請

免費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