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文科生只能碼字?成功跨界傳媒和金融的文科生經驗談

閱讀:36330
分享: 
文科生的華麗逆襲!

作者介紹

Celine

北大中文系文學學士

香港中文大學社科類 M.Phil

先后從事傳媒、產業(yè)投資和金融管理等行業(yè)

 

最近到新的部門從事全新的工作內容,任務繁重又開始了加班以及學習的狀態(tài)。互聯(lián)網金融業(yè)務如火如荼,堆積如山的文檔中各位互聯(lián)網大牛們的簽名近在眼前(可以趁機仰視一下)。揉揉眼睛,周五晚的窗外車水馬龍,整棟樓里已經沒有幾個人。最近頻繁做工作匯報,跟不認識的前輩們介紹自己。松口氣的時候,整理一路走過來的軌跡,分享給大家,一枚純文科生如何完成了傳媒、產業(yè)投資和金融行業(yè)的跨界嘗試

 

教育經歷

北大中文系本科——四年純文青培養(yǎng),從上古到當代的文學作品都是必修課,閱讀量超級大,參加愛心社文學社,培養(yǎng)了高冷的生活品味。本科畢業(yè)本著純興趣的想法申請了一堆學校,跨了美國、英國、香港、新加坡幾個地方,申請了人類學、民俗學、東亞研究、中國文學、以及文化研究等專業(yè),興趣很廣泛,申請工作量很大。愛丁堡大學、威斯康星麥迪遜都給了中國文學/中國研究類的錄取,威斯康星給了 Ph.D. 錄取。因為自己還是很想嘗試 social science 學科,就去了 cuhk 人類學系念 M.phil.。

研究型碩士提供獎學金支持,但競爭很激烈,規(guī)模不大的院系獎學金名額發(fā)放都以個位數(shù)計??鐚I(yè)申請碩士獎學金很難,離不開充足的準備,比如:

相關基礎課程(或者同等知識掌握程度的佐證)

嚴謹而符合要求的文書,research proposal(或者 ps)格式完整,內容充實,具備可行性和說服力

語言能力,尤其是能夠在英文面試的時候向教授們展示自己

轉專業(yè)申請的心得

取決于自己想追求什么?

還是想走一條平坦既定熟悉的道路還是想學不同的學科?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類研究型碩士,就是傳說中的 M.Phil.,人類學專業(yè)在國內的學科口徑里算作社會學類。決定去哪里念書前,雖然也很想去威斯康星麥迪遜念文學 Ph.D.(本科時候已經旁聽過 WISE 資深教授倪教授給研究生開設的課程),但本著興趣至上還是去了 CUHK。整個 M.phil.期間,跟了哥大背景的美國教授做研究,日常的師資以藤校背景的外籍教授為主,整個碩士期間接受西方社科學術訓練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獨立做了 3 個月田野調研。

碩士論文用英文寫完,修改過程比較長,延期一年順帶做了兩個實習,一是在國家部委的公益基金會上接觸公益項目(沙灘紅樓老北大建筑群,每天穿梭在文物中),二是在南方周末做新聞實習生,體驗到了傳說中的媒體運轉方式。

 

職業(yè)路徑

一、媒體

兩年南方報業(yè)新聞記者生涯,體驗到了特別叢林法則的行業(yè)氛圍,把溫和的文青 & 學術青年,逼成了能去搶信息敢跳起來 push 別人的人。也曾經跟一些精英企業(yè)家和社會名流近距離接觸采訪,比如王石、馮侖等。珠三角城市群基本都遍布了我奔跑的腳步,很享受這塊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速度和動力,以及自由安排工作的體驗。

但是,也曾當面被采訪對象質疑過,對方表示“我不喜歡你們報紙的風格”,那一刻頗為沮喪覺得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認可——如果換成現(xiàn)在肯定淡定和釋懷多了,畢竟每個人的喜好和風格是不同的。

 

二、產業(yè)投資

四年產業(yè)項目運營經驗,接觸的產業(yè)項目規(guī)模從小到上百億不等,相對復雜的如產業(yè)投資項目成本測算優(yōu)化設計建設模式以及跟蹤審計方式的選取確定(如外資項目全英文跟蹤,定期召開雙語對接會提供雙語紀要文本),審批批文跟蹤,各種雞毛蒜皮問題的協(xié)調,這種虐腦虐心,一個百億級/外資五百強級別的實體投資項目高標準全流程跟蹤下來,基本一年半就過去了。。。

等等,我不是學中文的嗎?玩得轉 CAD 看得懂規(guī)劃圖?幾年下來,也有不少的日子十一點十二點,甚至兩點三點才能到家,接觸的項目太多太多,具備了策劃產業(yè)投資項目以及匹配資源的能力(雖然四年也不全在工作,期間生了個娃)。前陣接了不少獵頭電話,產業(yè)地產/正在轉型中的商業(yè)地產相關的比如實體產業(yè)園區(qū)的運營,戰(zhàn)略研究,發(fā)展規(guī)劃方向等等。

 

三、金融業(yè)

最近換了新的崗位內容,投入到金融行業(yè)的項目監(jiān)管工作中去,每天在堆積如山的項目資料中尋找漏洞和缺陷,充滿了智力挑戰(zhàn),當然這也是個強迫自己不斷更新知識庫的活兒,比如不同金融機構設立的準入門檻,合規(guī)性,金融產品的設計構架和商業(yè)邏輯,還蠻有意思。

 

回顧職業(yè)轉換的感受

工作幾年下來,也有不少工作成績,算是暫時擺脫了媒體從業(yè)帶來的習慣性職業(yè)焦慮。剛到新的工作環(huán)境,我的領導告訴我很難想象第一份工作選擇市場化媒體記者這種艱辛的活兒——但年輕時候就充滿了無限的勇氣,也喜歡去挑戰(zhàn)——我認為,有個真理是,沒有什么人天生就該被恩賜什么事兒少錢多成長快的高性價比活兒吧,自己的環(huán)境總該是自己去塑造的。

 

文科生轉行如何面對挑戰(zhàn)和他人的質疑呢?

我剛從事產業(yè)項目跟蹤的開端,一頭不懂,當時的大 boss 在百忙之中告訴我,誰說學中文的看不懂規(guī)劃圖?不懂建設?不懂經濟?很強勢的說“我就是學中文的”。

后來我就學會了算 GDP 產值寫行研報告,還學會了 CAD。有次在工作期間爬坡看原始地(同時集體腦補未來發(fā)展美好藍圖)時偶遇一位嫡系學長跟我說,誰說學中文的只能碼字呢?這個反問給了我堅持和繼續(xù)嘗試的雞血(順便 update 下學長目前任職 top 10 地產任投資類高管)。當然,在跟我現(xiàn)在從事金融行業(yè)管理的領導交流之后,他告訴我,他也是學中文的,但干一行干了八年十年,也就成了行家了。

自然,每次轉換行業(yè)都會犧牲既有“舒適區(qū)”,面臨挑戰(zhàn)和失敗的風險,還要面對他人或者機構的不信任以及質疑。目前看來,我的兩次轉換都過度得還算平穩(wěn),當然自己也很積極。敢于嘗試和挑戰(zhàn),離不開三位“學中文”的學長們的鼓勵。

 

學中文到底能干嘛?

其實學中文的什么行業(yè)都可以去切入深耕——除了前面講的三位轉行學長們的例子,我自己也算一個跨界的嘗試?;叵胍幌挛彝呁瑢W們的發(fā)展途徑:

  • 公務員(發(fā)展途徑非常多元

  • 體制內文職工作(部委旗下的各種機構、央企、國企等

  • 學術研究(博士同學們的不二選擇,比如中文本科同學念國外語言學 Ph.D.,心理學 Ph.D. 都有

  • 金融機構(修經濟雙學位或者讀了金融類碩士然后去銀行總部、投行、公司的投資部門、券商基金的研究部門等

  • 中學教師(教語文,到管理層

  • 媒體(央媒等

但總體感覺,不論從事哪個行業(yè),都需要花時間去深耕積累,尤其是偏體制內風格的職業(yè)。

 

文科專業(yè)背景的工作優(yōu)勢

最有競爭力的一點,大概就是能夠多快好省地寫出沒有廢話而成體系的各種匯報和報告,不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用清爽的文字呈現(xiàn)和表達是很容易突出的能力和優(yōu)勢,同時也是很多其他學科不那么重視和在意的基本功——這大概就是百年老系的學生們潛移默化之中學到的東西吧,很多內質的傳承低調不張揚,但實實在在有用。

在工作中,很多時候寫東西的終極目的不是寫作技巧,而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因此寫東西并不是技術活兒,而是邏輯結構的建立和說服讀者獲取認同的過程。

如果想一畢業(yè)就扎進門檻較高的行業(yè)(比如金融),需要提前做準備,比如雙學位、申請相關專業(yè)的碩士,以及金融機構的實踐經驗。

總體來看,中文專業(yè)同學們的就業(yè)面向非常廣,關鍵在于爭取機會。工作之后跨進不同的行業(yè),比如從媒體轉入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 pr 部門,應該很容易,但如果想去其他部門(產品、運營等)就需要一定的犧牲(可能會資歷歸零從頭做起)。總之,我相信這個社會還是歡迎敢于挑戰(zhàn)的勇者。

 

寫在最后:

在香港念碩士的日子,因為有獎學金支撐能夠負擔時不時去商場消費,我臉上長了好幾年痘痘,市面上大牌藥妝品牌都用過,那幾年為了消除痘痘而持續(xù)消費,但痘痘卻一直沒有好——現(xiàn)在看來,最應該化解的是內心的虛妄和執(zhí)念,處理好自己跟自己的關系:對不適合自己的目標是否在盲目追求?是否找了一些不合適的比較對象,讓自己更加感受到 peer pressure?這些都是壓力感的來源。

回顧起來,年輕而無所畏懼,能夠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持續(xù)努力就好。生活,大概本來就是一場磨礪心性的修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