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內(nèi)的大學也還不錯,讀完大三的時候參加了一個交流生項目來到英國,在伯明翰的一個大學,排名忽略。當時的動機很單純,因為學校這個交流項目停了好幾年,突然恢復了,所以覺得抓住機會,先打入敵軍內(nèi)部再說。
于是,按部就班的準備雅思,要求是6.0,后來成績考到了,offer也下來了,就和僅剩的幾個戰(zhàn)友們一起來到了英國的鄉(xiāng)下。
一年之后按照項目規(guī)定,因為在英國的學校圓滿畢業(yè),所以,國內(nèi)也很順利拿到了學位,不過,現(xiàn)在的世道這么刺激,兩個本科學位簡直不好意思拿出手。
申請研究生的事情準備的比較早,大約是來英國三個月左右,大體適應了學習和生活以后就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關注著,圣誕節(jié)以后開始寄申請信出去,決定留在英國讀研是因為省時間。
一年搞定,然后決定了城市,想來倫敦,所以,基本上把倫敦的大學都投了一遍,大概是10個左右,ranking從高到低,最好的是申了LSE,最差的是greenwich,當時我的tutor給我說,greenwich就不用申請啦,沒有問題的。
不過,我還是走了保守路線,衰人嘛,萬一其他9個都把我拒了怎么辦?
很多同學找中介申請,也不貴,說是保過率高,大概兩三百磅一個學校?不清楚。
不過,我對這種事情就點控制狂情節(jié),不經(jīng)自己的手就不踏實,所以,還是摁著耐心填了好多份申請表格。
其實這個過程超級容易,寫個自我推薦信,在學校里找了個負責指導論文寫作的academic advisor幫我看了看語法,然后找TUTOR和另外一個老師寫了兩份推薦信,然后就寄出去了。
10個學校除了LSE收了30磅的申請費,別的都是不收錢的。題外話,好像全英國也只有幾個學校收申請費而已,牛津、劍橋、LSE。別的還沒怎么聽說過。
2月份寄完了所有的申請。而且還有些學校只要在網(wǎng)上遞交就好,都不用跑郵局。然后就繼續(xù)正常上課party過日子。
四月的時候,陸陸續(xù)續(xù)的開始有回應了,royal holloway,city, brunel, queen mary..連續(xù)收到offer的心情爽的很,不過,到后來就有點麻木了。
到5月中旬,寫完論文準備回國的時候,情況是LSE沉默沒有消息,被KINGS和UCL拒掉,手里有7個offer。覺得這樣也可以了,就回家見領導了。
忘了說了。當時我頭腦發(fā)熱,申請的專業(yè)是國際關系,憑的是俺的一腔熱情和完全沒有體系的課外興趣。
在國內(nèi)過暑假的時候吧,LSE開始通知我了,國際關系被拒掉了,不過我也沒啥好遺憾的,這個學校的這個專業(yè),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也沒什么可比的了。
我基本功不夠扎實不愿別人。只是不嘗試一下很心里癢的很。
不過,LSE給了我一個大難題。他給了我另一個專業(yè)的offer,好像是社會學啥的。當時惱死我了,你直接拒掉多好,還給我一塊大雞肋。俺是俗人,有名校情結(jié),但是,對這塊骨頭實在是沒譜,到底啃還是不啃。
不斷地和不同的人聊,找靈感,當然大家的意見也不一致,有的主張念名校,有的主張攻愛好,我就成了個狗尾巴草,糾結(jié)死。
后來我仔細的分析自己的情況,算來算去我也不能算是個很學術派的同志,當初決定申政治流,已經(jīng)是非常大的自我挑戰(zhàn),現(xiàn)在搞個社會學出來,真的不知道有沒有熱情能夠堅持下去,斟酌再三,基本上做了決定。
8月份回到英國,搬到倫敦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LSE去,在那個鬧市中心的小小的看似神圣的校園里,默默的和他說了再見。
剩下幾個排名差不多的學校,因為地理位置原因,最后去了Queen mary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