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的啟示:不同環(huán)境的教育需要因人而異

閱讀:8582 來源:星辰在線-長沙晚報 作者:徐媛
分享: 
9月1日開始,李愛云回到以前的課堂后,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中國課堂太安靜了”、“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學生總是等著我們拋出問題,不習慣主動提問。”她希望中國學生也能像那幫英國“熊孩子”,有問題就主動提出來。

一個在英國頂尖的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開設的“中國實驗班”,5名中國老師和50名洋學生,將一場中西教育“真人秀”刷爆了朋友圈。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了一部中國老師到英國“支教”的紀錄片真人秀——《中式學校: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紀錄片在英國首播,并通過視頻網絡在中國傳播,一場中外教育差異的討論被推向了風口浪尖。

西式教學

啟發(fā)式教育備受推崇

“你們家孩子打算去哪兒留學?”越來越多的家長計劃著將孩子送出國門,讓他們接受所謂的“更好的教育”。

外國教育的吸引力在哪?多年來,國外教育是“啟發(fā)式教育”的代名詞,而中國教育被打上了“填鴨式”的標簽。紀錄片播出后,不少人感慨中國教學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啟發(fā)不夠,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的后勁,西式教學引發(fā)了國人對應試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

據了解,英國的實驗課一般分成2至4人的小組,每人親自做一遍,基本上一個實驗就會做40分鐘,第二節(jié)課才講公式,而中國老師們卻習慣用幻燈片主講公式,不需要學生自己參與實驗操作。

長沙女孩翁靜婧高三時赴丹麥做了一年交流生。她說,丹麥在高中便實行走讀制,沒有固定的教室,與中國傳統(tǒng)的高中教育不同,教育模式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注重培養(yǎng)個團隊協(xié)作能力,除了以考試作為對個人能力的評價標準之外,還有很多要求團隊一起完成的課題,而且每個人的所得成績或者分數不會公開,很人性化。

歐美等許多學校實行以學生為本的小班教學,尊重學生興趣和個性發(fā)展,實行問題導向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而歐美等學校的小班教學大多根據學生自身能力而定,進度適中,每一個知識點大家都能得到充分的訓練。此外,老師對學生是近乎同等的關注,一有疑問任何人都能隨時請教老師,所以只要自己想學就不太可能出現(xiàn)跟不上班的情況。

據南方周末報道,參與BBC紀錄片拍攝的南京外國語學校英語特級教師李愛云,9月1日新學期開始,她回到以前的課堂后,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中國課堂太安靜了”、“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學生總是等著我們拋出問題,不習慣主動提問。”她希望中國學生也能像那幫英國“熊孩子”,有問題就主動提出來。

中式教學

難道只有一副“猙獰”面孔?

上課瘋狂做筆記、深入理解《論語》語錄、課堂實驗注重原理講解,老師演示學生觀望、上課紀律嚴明一絲不茍……面對純中國式教學體驗,洋學生們用各種叛逆來表達對教育差異的不適應。紀錄片的旁白道:“中式教育是基于高壓學習和殘酷競爭的無情學習制度。”這副“猙獰”的形象在片中貫穿始終。但是節(jié)目最后的考試比拼,中國教師所帶的班級完勝其他班,成績近乎“碾壓”對手。與此同時,中國老師重課堂紀律、重基礎教育等模式受到眾多網友點贊。

中國的傳統(tǒng)嚴謹重基礎的教育錯了嗎?此次BBC拍攝紀錄片就帶著較勁的意味。近年來,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上海高中生連續(xù)兩年蟬聯(lián)榜首,此前世界教育第一的桂冠一直屬于芬蘭,而英國學生卻被甩在二十五名之外。2009年中國首次參加時,因為心中無底,共有10省市參與“培測”。成績最差的貴州省,其數學成績與美國相當。這一結果令富有危機意識的西方國家震驚,“應當向上海教育學習什么”在美國成為熱門話題,英國教育部部長則親赴上海,引進中國教師,學習中國數學教學的經驗。

現(xiàn)居住于英國的博士媽媽李爽說,大女兒更喜歡中國老師教學科知識點的方式,“做筆記雖然有死記硬背之嫌,但也是個很好的習慣”,她提到,以前有個英國物理老師上課不做講義,只聊《神秘博士》(Doctor Who),到了考試前才想起來提醒學生去看教材,導致每次學生面對考試都極不自信,也不知道自己學得怎么樣。

目前就讀于美國曼荷蓮女子學院的長沙女孩唐夢遠也覺得中式教育有值得國外借鑒的地方。大多留學生在國外的學習成效都很不錯,“一部分原因歸于多年的中式教育讓大家都特別重視學習”。所以,中國留學生會本能地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而很多國外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重視,大多數人并不覺得這是一件很莊重嚴肅的事情。很多人高中畢業(yè)后就會選擇就業(yè),而不是升入大學。

延伸

留學生適應何種教學因人而異

事實上,中西教學屬于不同體系,與文化氛圍和國情有關,BBC紀錄片的目的不在于對中西教育孰優(yōu)孰劣的考量,而是在兩種教學模式的碰撞中思考互相借鑒的地方。

“是否適應國外的教學與個人性格有很大的關系。”翁靜婧告訴記者,因為國家之間的國情不同,國內人口多、競爭大的緣故,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上進心和競爭意識。國外教育看似輕松,科目相比國內較少,但每一門課和所學專業(yè)緊密聯(lián)系,要求的是對相關知識的全面了解。

去年八月份作為交換生在美國賓州Hempfield高中讀十二年級的常德女孩楊金銘也深有感觸,國外的教學更側重邏輯思維的訓練,論文如果不思考摸索,根本不可能完成,而且抄襲的后果將會非常嚴重,為此她每天學習到凌晨一二點,雖然有時候很忙很累,但課堂上輕松式自主發(fā)言、交流探討等方式讓她受益很大,她也坦言早已習慣了這樣充實忙碌的生活。

近幾年,出國留學人員的年齡層次有所變化,低齡化的趨勢愈加明顯。湖南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副秘書長陽賢忠認為,不能把出國留學當成逃避高考的“捷徑”,“如果在國內都不能好好學習的話,去國外未必學有所成。”

各方觀點

馬良這樣比較中英教育:中國人重視望子成龍,英國人重視當下快樂、個性發(fā)展、互相尊重;中國人注重教化,我說你聽,英國人注重體驗,我不說,你自己感受;中國人強調成為一個“偉大的人”成功的人,英國人強調“良好心態(tài)、幸福生活”;中國人希望“先苦后甜”,英國人力爭“先爽再說”。而這種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是與文化背景和個人追求密切相關的,本身都無可厚非。

教育學者熊丙奇:選擇留學絕對是要因人而異。每個學生在同一個教育環(huán)境里,可能得到不同的收獲,而這也取決于他本身,絕對不存在拿成功的模式簡單copy便能再造成功。

湖南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副秘書長陽賢忠:中外教育本身應該保持一個互相交流共進的姿態(tài),兩種教學模式優(yōu)勢互補,才能實現(xiàn)雙贏。

標簽: 教育水平 社會學院 51offer編輯:marieke